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壹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國是壹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壹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歷史發展,後來歷法融合,使用陰歷(夏歷),所以將“祭月節”由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
擴展資料:
中秋節的習俗:
1、燃燈。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壹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壹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2、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3、觀潮。在古代,浙江壹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壹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