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白梅傑,筆名百葉之窗,22歲,河西學院學生,喜歡每壹次出發和到達。
?
8月3日,初逢這裏,幽然見得蒼翠疊嶂、山崖壁立、鮮花搖曳,綠樹茂林間峭壁崢嶸,黃紅色的石壁上留有無數凹陷的痕跡和摩崖石龕,只是覺得在深深的峽谷裏,有點兒冷。
說到這個美麗的峽谷,還有壹段傳奇故事。曾有著名的河西地區的儒學大家郭荷在這裏留下壹段佳話。郭荷,甘肅秦安人,儒學世家,明究典籍,特善史書。郭瑀,公元350年前後來到臨松薤谷。郭瑀拜郭荷為師,成了入室弟子。前涼之第六任帝王張祚不斷登門拜訪希望郭荷出山,協助他治理官學,郭荷推脫不掉被迫出山,但出山之後卻被雪藏深宮陪太子讀書。郭荷不悅,請辭回到林松薤谷,壹年後去世。郭瑀為師父守孝三年後,進入臨松薤谷山野深處修學。郭瑀帶領弟子在臨松薤谷開鑿石窟,在這裏安身傳道授業解惑。或許郭瑀本人並不知道他們為安身而修建的石窟,在並不遙遠的未來成為了中國重要的佛教造像聖地馬蹄寺石窟群,同時也成為那個時代河西走廊上儒家與佛教交匯的見證。所說到的這座石窟,因長期自然風化所致,並且千百年來在山體上開鑿而成,自然與人類都在這壹座座懸崖峭壁上***同留下了時間的印痕,也為這個幽靜的谷地留下了壹抹歷史的痕跡。
越往裏走,越顯得清幽,整個峽谷的最深處是臨松山瀑布,這瀑布有“九層峭壁鏟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的感覺,水穿山破壁,氣勢洶洶奔騰流下,懸空而至。在瀑布不遠處的水面上遊走著壹葉小船,壹位戴鬥笠的老者撐著桿,劃著船,思緒不禁飄蕩,驀然,好像把我帶回了那個陳舊的年代,悠然間好像看到遠處的峽谷裏有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升起,屋子前幾個小孩嬉戲打鬧,年輕的婦人時而看看孩子,時而忙著手裏的活,溫婉的笑著。水面上的老者劃著小船悠悠地哼著屬於這個地區特有的小調兒。這裏壹片祥和,沒有外界的幹擾,遠離了紛爭,真有壹種:禮尚往來,舉案齊眉至鬢白,吾老人幼皆親愛,掃徑迎客蓬門開的感覺。這好像是壹片祥和的“桃花源”勝地,此地落英繽紛,阡陌縱橫、良田美池、村落點布,有松峰聳翠,石窟藏書,飛泉灑玉,或許這裏當時令無數的文人墨客神往吧。轉眸間,我出神意會想像了屬於這裏的如煙往事。
天有濃雲,日光照不亮山谷。祁連山壁上的雪映襯著森黑的巖體,紋理愈加清晰。還有壹段斜坡,谷間飛瀑直下,落地有聲,隱藏在清幽裏,像極早春冰涼的清泉。林間有巨大的帳篷,是裕固族的風情,其間低語,像極早春晶瑩剔透的鳥鳴。這樣的祁連山,似曾相識,“我的家在很高很高的地方,馬背上的人們能撫摸到月亮,我的家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溫暖的氈房裏兒女在成長,當妳從絲綢之路走過,它會留住妳的腳步,當妳把祁連山遙望,它會牽引妳的目光”。到處可見美麗的風光,遍野的牛羊,祁連雪山腳下千裏,似迷人的畫廊;幸福的歲月,飄散著酒香,裕固的家園,是人間的天堂。還有那壹年年牧草青了又黃,雪山、牧場、家園、壹座座冰峰閃耀銀光。歌兒、花兒,還有裕固族人的夢想。
最後我們去的馬蹄寺,馬蹄寺始建於北涼,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飲水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存於普光寺馬蹄殿內,成為鎮寺之寶。馬蹄石窟群是異常著名的,在這百丈懸崖的垂直巖壁裏開鑿洞穴的,是儒家大學者郭瑀,隨著佛教大規模東漸,才有佛教徒修建石窟造像。元代又融合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教義,馬蹄寺最終定格成了儒佛並存,漢藏同輝的氣象。它被藏族人奉作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穿行在崖壁內的三十三天石窟,猶如攀登通往佛國凈土的天梯,可見在當時科技並不發達的時代修建的不容易。向外遠眺,便能看見祁連山的空闊,渺遠,猶記起“不望祁連山上雪,錯把張掖當江南”這句詩。驀然低頭,看到壹位老者雙手合十,真摯的朝拜著,恰似仰望天國的安寧。
可能內心的純凈無物不外乎如此吧?
? 佛經中講,“禮佛壹拜,罪滅恒沙。”在多少次的起伏朝拜中,不斷夙願、祈求,不斷磕頭,雙手合十,虔誠朝拜。我想,這壹切不外乎做壹個有靈性的人,做有靈性的、內心通達的人足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