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我長大了》優秀說課稿

《我長大了》優秀說課稿

 作為壹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麽寫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長大了》優秀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長大了》優秀說課稿1

 壹、說教材

 本節教材是本課的第壹框,開篇避開“自律”主題,通過《妳已經長大了》短文導入,引發學生思考,突出長大“不應該逃避責任,不懂就去學,不會就去問,要學會自我教育”。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是剛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前壹課學生學習了《新天地新感覺》,對全新的初中生活有了初步的認識,本課是在前壹課的基礎上,進壹步明確自己長大了。

 三、說教法

 以“小組合作討論式”教學為主,讓學生自主構建學習討論小組進行討論,老師給予適當引導。

 四、說學法

 每個學生參與壹個小組的學習討論,通過閱讀課本短文,體驗長大帶來的酸甜苦辣,思考長大意味著能夠承擔責任,學會自我控制,抵禦種種誘惑等。

 五、說教學過程

 1、回憶前壹課《新天地新感覺》學習內容,回味長大的經歷,引入新課。

 2、讓學生分組,閱讀課本內容陳誌剛和魏曼雲的話,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下問題:

 ①作者對長大怎樣認識?

 ②妳怎樣看待長大?

 ③妳認為自己長大了嗎?

 3、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選出代表講述自己長大的經歷,告訴大家自己對長大的理解。

 4、感悟角,欣賞《我真的已經長大了》,感受作者對長大的理解,認識到長大不僅是身體的長高,年齡的增長,更多體現在自立自強,尊重理解他人,主動承擔責任。

 5、小結

 通過本課學生,同學們都知道自己長大了,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學會自我教育,關註自己每天有沒有進步,勸戒青少年不要在心靈上拒絕長大。要自立自強,尊重理解他人,主動承擔責任。

 六、說板書設計

 我長大了

 從小學生到初中生

 從少先隊員到向***青團組織靠攏

 能底氣十足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大人們驚異的眼神

 小孩子們羨慕樣子

 自我約束

 控制自己的情緒

 自己的事自己做

 對自己言行負責

 承擔更多的責任

 七、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都知道自已真的長大了。

 2、由於學生初步涉及自主討論式學習方法,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討論學習,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我長大了》優秀說課稿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壹個活動。

 壹、說教材

 1、教材來源:在壹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壹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註,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壹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壹方面讓孩子了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壹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

 目標為: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制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制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註重綜合性、趣味性、

 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於墻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幹,已制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發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采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發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壹個全新的認識,在這壹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壹次讓幼兒看壹看、試壹試、比壹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壹次深化,通過制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壹看、試壹試、比壹比、說壹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發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壹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制作、排序、布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煉,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長的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壹起議論為什麽猜不著?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壹看、試壹試、比壹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壹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麽變化?引導

 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壹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為了讓幼兒進壹步感受自己的成長、了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壹組制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壹張自己將來的畫像。壹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壹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壹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為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同提高。”幼兒在這壹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我長大了》優秀說課稿3

 遊戲目標:

 1、初步學習使用簡單的禮貌用語:請進、謝謝、再見等

 2、培養幼兒與媽媽之間的親情,知道自己長大了。

 活動準備:

 幼兒做的美工作品、娃娃家的常用玩具

 場景圖—全家福、爺爺、外婆的裝飾用具

 活動重點:

 培養幼兒對娃娃家遊戲的興趣

 活動難點:

 初步學習簡單禮貌用語,請進、謝謝等,並能吐字清楚。

 活動指導:

 本次遊戲是壹個情景遊戲,通過爺爺、外婆等親人來做客,幼兒與他們之間的交流構成壹個能體現幼兒懂禮貌、尊敬長輩的情景遊戲。

 1、媽媽與幼兒在壹家裝飾美麗的家。

 2、媽媽出去買菜,爺爺、外婆分別來到家裏做客,並送給幼兒們禮物"六壹"兒童節了,幼兒們有禮貌的招待了客人。

 3、媽媽回家後,知道此事表揚了他們。

 4、鄰居家(其他活動區的小朋友)的屋子還沒有布置完,媽媽帶領孩子們壹起去幫助鄰居家的好朋友布置新家(即壹起收拾玩具)

 5、結束

 備註:老師既扮演媽媽,又扮演爺爺、外婆。

《我長大了》優秀說課稿4

 教學目標分析:

 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體驗成長的樂趣,感受成長地快樂,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讓學生放飛自己的願望,並為自己願望地實現而努力。要求學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讓父母操心,並能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還應該讓學生掌握壹些基本的自理勞動技能和家務勞動技能,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能力。

 設計理念: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就是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壹個情感的體驗過程,使外部的道德意識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發學生的內在需要,從而內化為良好的品格。《我長大了》,它強調了“我”在家庭中的主體意識,既享受家庭溫暖,又要為家庭幸福做力所能及的事。然而現代家庭的孩子並不缺乏父母長輩的關愛,缺乏的是“小皇帝”、“小公主”們對自己在家庭中角色意識和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認識。他們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給予的快樂。故而我在教學活動時用情感去喚醒學生,用知識去啟迪學生,用技能去武裝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家庭中的主人。我先通過學生自身入手,從學生小時候的長相與現在的長相作對比,引入學生感覺自己長大了,然後設計問題:妳們除了身體上的變化,老師相信妳們還學到了許多本領,來介紹壹下。最後設計了小豬胖胖這壹角色作為主線,從他開始不想長大給我寫的信入手,從學生的介紹中讓小豬胖胖也感到了成長地快樂,使其最後也喜歡長大,這樣的變化過程,再最後壹步就是放飛學生的希望。這樣,我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學進入生活,貼近生活,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教材流程:

 壹、猜猜我是誰。

 先通過學生自身入手,從學生小時候的長相與現在的長相作對比,引入學生感覺自己長大了。

 二、讓學生感覺長大真好。

 設計了小豬胖胖這壹角色作為主線,從他開始不想長大給我寫的信入手,從學生的介紹,交流,活動中讓小豬胖胖也感到了成長地快樂,使其最後也喜歡長大。並且把孝敬教育融入其活動中。

 三、放飛願望。

 教師對小朋友提出希望,妳對自己長大還有什麽願望嗎?並且還出示了壹個句式,讓學生先互相同桌說說,目的是來帶動比較後進的學生,再互相交流。

 四、總結。

 老師真心祝願小朋友們快快長大,本領越來越高,早日實現自己的願望。最後,讓我們再壹次歡呼:我長大了!

 教後反思:

 我在教《我長大了》壹課時,力求創設各種情景,讓兒童通過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學活動感受自身的成長,覺察到自身各方面的發展,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體驗成長的快樂,本課註重心情體驗,特別是感受自己成長的快樂。課壹開始,我設計的是“猜猜我是誰”猜照片活動,這壹活動來源於學生真實的生活,有利於拉近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體驗成長的樂趣,為進壹步展開教學作好鋪墊。緊接著,我又塑造了小豬胖胖這壹卡通形象,借助它,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自身的成長,引發長大的思考,通過對小豬胖胖的勸說,既能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鍛煉生活能力,體驗長大的快樂;又通過角色理解,表演等活動,激發起學生關心、體貼家人的意識和行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對小豬的勸說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擺在課堂的重心,由學生的勸說隨機展開教學,體現了課堂的靈活性,學生的主體性。最後,由“妳對自己長大了還有什麽願望嗎?”壹問讓學生從體驗成長快樂為長大以後的美麗憧憬,體會心中有願望的美好感受,希望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能放飛自己心中的願望,並以自己的願望作為動力,來促進孩子努力實現。

 值得思考的是:

 1、課前教師應更深入地了解學生,調查學生最引以為榮的長大事例,以便在課堂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整堂課中,不能壹味只感受成長的快樂,教師更應註重方法的引導,比如:怎樣更好地照顧父母,比如:哪些是二年級學生應該掌握的事,等等。這樣更能激發學生主動性。

 2、課本上的知識講到地比較少,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多變了,應該把課本的插圖融入教學中去,把學生的實際與課本內容相聯系。這樣更能體現課堂與教學內容的完整性。

《我長大了》優秀說課稿5

 說教材:

 《綱要》中提出社會領域的活動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或現象感興趣,並能利用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我長大了”讓幼兒從自身的變化來進行觀察認知,體味長大的快樂。中班幼兒還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初步萌芽,聚合能力、發散思維、評價能力都較弱。根據《綱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布魯姆的教育活動目標分類學理論為依據,將本次活動活動目標設為以下:

 說活動目標:

 1、認知活動目標:了解自己在身體、能力方面的變化,理解成長的初淺意義。

 2、能力活動目標:能積極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參與活動。

 3、情感活動目標:激發期盼長大願意學習更多本領的情感。

 說重難點: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活動目標1為重點,活動目標3為難點。

 說準備:

 1、環境上的創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說話”因此,在主題墻的創設中,布置壹些幼兒小時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時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參加壹些活動的照片,幫助幼兒生活經驗的'回憶和積累。

 2、物質準備:

 (1)、發揮家長資源,準備孩子小時候的衣物、鞋襪等。

 (2)、PPT,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更直觀形象地感知長大的過程。

 (3)、操作材料

 說教法:

 1、活動遊戲激趣法。活動遊戲教學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在活動中,通過“猜猜他是誰”讓孩子樂學、願學。

 2、直觀演示法。具體形象思維是3—6歲幼兒的主要思維形式,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壹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采用PPT進行直觀演示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將壹個動態的成長過程以簡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來。

 3、操作法。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讓幼兒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時候的衣服,在親手體驗中感悟自己身體上的長大,在操作中進行排序等,讓幼兒在操作中鞏固新知。

 4、談話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的限制,對於事物的認知所獲得的經驗往往零散的,通過師幼交流、幼幼交流讓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也便於老師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學習。

 說學法:

 1、觀察學習法。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自己、觀察別人,促進知識的內化。

 2、分享式學習法。談話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分享學習的過程。

 3、多感官司學習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壹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在活動中,幼兒看看、穿穿、說說、做做,更能激發幼兒對長大的期盼。

 說活動過程:在本節活動中,遵循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則,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以活動遊戲激趣——直觀感知——交流討論——操作實踐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做中學。

 壹、活動遊戲激趣“猜猜我是誰”

 用照片導入,他是我們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開始請幼兒辨別較容易的,再辨別變化較大的,請幼兒將照片與真人進行對比觀察。

 小結:我們現在長大了,和以前不壹樣了。

 設計意圖:通過幼兒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通過照片和真人的對比,引出“長大”壹詞,給幼兒以直觀、可感的視覺感受。

 二、直觀感知自身的長大。

 1、感知身體上的長大。

 出示幼兒小時候的衣服、鞋襪等,進行操作練習。

 讓幼兒將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東西,在壹起操作、觀察、交流。

 教師小結:請壹幼兒示範穿小時候的衣服,給大家展示。身體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長大。

 播放壹段幼兒小時候和長大後的錄像,進行對比觀察,讓幼兒感知自己學會了更多的本領。

 3、教師進行總結,以壹位幼兒從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教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配背景音樂,講述幼兒的成長過程,讓幼兒在視聽結合中,感受長大的快樂,體味生命的奇妙,運用情感上的煊染,調動孩子的激情,為孩子在下面的活動中萌發說壹說的願望。

 三、交流討論:妳們還會長大嗎?長大了想幹什麽?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建構表達的框架,讓幼兒抓住表述的要點,進行交流講述,老師要適時進行間接指導和個別指導,發揮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幫助幼兒用完整語言,清楚表述。

 四、集體操作活動,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原則,進行分組操作活動。

 1、小寶寶排排隊:將壹位幼兒不同時期典型照片進行排序。

 2、我需要的東西:將不同實物圖片發別粘貼在嬰兒和中班幼兒的旁邊。

 分組操作活動讓幼兒在說說做做中,進壹步感知長大,同時分組活動,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提高。

 五、音樂活動“妳別說我小”中,進行表演,結束活動。

 在動靜結合的原則下,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長大的自豪。《綱要》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同生活、交往、探索、活動遊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表演讓幼兒從情感上悅納自我,享受成長的快樂。

 活動延伸: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活動中的材料,讓幼兒的區域活動中去畫壹畫長大後的自己,給成長的自己排壹排,和同伴之間相互交流長大過程中的快樂瞬間。

 《綱要》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壹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壹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所以在區域活動中,也是幼兒學習發展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