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重點抓好三個方面:提高消費品質量,促進制造業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生產,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種,提高質量,打造品牌。
這段話的重點是提高中國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包括消費品、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改善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方法可以是個性化定制和柔性生產。無論生產什麽樣的產品和服務,無論是如何生產的,都需要有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壹絲不茍的雕琢和完善的精神理念。
應該說,工匠精神是壹個企業或者壹個社會、壹個國家自始至終需要追求的。但是供給端會受到需求端的有效制約。如果需求方是壹個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或者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社會,那麽供給方就會提供致力於工匠精神的產品,就會出現消費不起的問題。也就是精雕細琢,力求完美的產品,必然是成本高的產品,價格也不會太低,比如常見的奢侈品。而沒有解決溫飽或者剛剛解決溫飽的人是買不起這類產品的。
子曰:“百吃不厭精,百吃不厭細。”(顆粒越細越好,肉越細越好),“切的不對,就別吃。沒有醬,就沒有食物。雖然肉很多,但並不會讓妳生氣。”不要吃不是以某種方式屠宰的肉。不要吃醬和醋,因為它們沒有適當調味。雖然肉很多,但是不要吃的比主食多。)這種關註只能針對貴族,窮人不會有那麽多關註。“壹個饑餓的人可以通過快速吃壹頓飯來生存。這個時候,妳不能也不可能壹絲不茍。只能端上壹碗顫巍巍的紅燒肉。”
過去我們的產品太粗糙,服務太低端,這和中國整體消費水平低是壹致的。但是,不能說當時的中國沒有生產出具有工匠精神的產品,還是有壹些產品的。但其中大部分被用於出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貿產品”。壹方面是因為發達國家這些產品的進口標準比較高,達不到標準的人不進口。為了換取外匯,他們必須以工匠精神生產出來,這多少有些勉強;另壹方面,這種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的產品,國內銷售市場有限,廠商精益求精的動力不足。
在中國很長壹段時間裏,質量低劣的假冒商品壹度占據了大量市場。無論機構或個人如何努力打擊假冒商品,假冒商品仍然無法消失。這實際上反映了人們渴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但他們買不起那種錢,所以他們不得不用假貨作為替代品來滿足壹種虛榮心。換句話說,人們癡迷於工匠精神生產出來的產品,以及這些產品所附帶的品牌價值和口碑效應,卻又消費不起,只好退而求其次。
所以,不是企業和消費者不喜歡工匠精神,不喜歡用工匠精神生產出來的產品,而是壹個人能否消費價格相對較高的“工匠產品”;二是消費觀念有問題,就是願意把錢花在可以不斷更新的廉價產品上,而不願意把錢花在可以長期使用的“工匠產品”上。事實上,中國很多人傾向於把錢花在廉價產品上,而不是“工匠產品”。最後他們會發現三雙便宜的鞋子都壞了,甚至還有壹雙“匠人產品”的鞋子還能穿。所以,不如換個消費觀念——“匠人產品”。雖然花了不少錢,但是耐用,總效用還是比較高的。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國家。他們的企業很多都是百年老店,長期生產某種產品。他們的工人世世代代做著同樣的工作,他們的技術代代相傳。他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享受產品在手中升華的過程。所以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廚具、體育用品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產品,隨時可以用100年。“德國制造”已經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最近看了壹篇文章《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裏面說德國的產品不錯,但是不便宜。“德國制造”的優勢不在價格。就連德國人自己也承認“德國貨質量好但不便宜”。妳可以和日本人談價格,但是妳不能和德國人談價格的時候砍壹刀。德國人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種東西。
比如,德國所有針對3歲以下兒童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奶粉全部列為藥品監管;所有母嬰用品只允許在藥店銷售,不允許在超市銷售;所有巧克力都要求使用天然可可脂為原料進行加工制作;所有的保健和護膚品牌必須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確保材料是由天然和有機的質量。
再比如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化學產品,如洗滌劑、洗手液、洗潔精等。除了清潔殺菌的功效,大多采用生物降解技術,即微生物分解化學成分,將化學對人體的危害降到最低。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質,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質,而且富含鎂元素。德國濾水壺過濾的水微甜。而且,所有產品都配有優良的售後服務。
這樣的產品和服務將工匠精神體現到了極致,但其所耗費的成本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因為工匠精神體現到極致,更容易做到專、新、特,所以德國即使是普通的產品,也是其他國家壹時做不出來的世界領先、高難度的產品。德國30%以上的出口是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當然,其產品的價格自然不會太低。但是,即使它的價格不低,但它仍然因其卓越的品質和聲譽而暢銷世界,這是人們對工匠精神的認可。
目前中國人的財富雖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很多人的消費水平已經達到了比十年二十年前更高的水平。人們已經普遍擺脫了溫飽階段,開始有能力購買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從需求方面來看,供應方面壹直存在對“工匠產品”的需求。這從中國人到日本、歐美搶購奢侈品、智能馬桶蓋、電飯煲等高端耐用品,以及兒童感冒藥、衛生巾、絲襪、避孕套、指甲鉗、保溫杯、電動牙刷、鋼筆等大量低價日用品就可以看出來。
無論這些高端耐用品還是生活用品,很多國外商品的質量和口碑明顯高於國內,而質量和口碑的背後是工匠精神和壹流的服務。比如德國的炊具蓋得嚴嚴實實,據說三分鐘就能燒開,省了能源和燃氣費。工匠精神所體現的細節已經到了極致,讓人無法拒絕。壹旦使用,就會成為它的粉絲。壹切都因為工匠精神而滿足了人們對美觀和舒適的需求。
中國人粗放、粗糙的生活將成為過去,壹個有質量的精細時代正在到來,這必將呼喚“工匠精神”。我在海外搶購感冒藥避孕套有什麽丟人的?文章提到,中國壹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從耐用消費品到國際標準,到日用品,從“溫飽”到“品質”。這些人越來越註重生活的品質和細節,日用品也不馬虎。
“以質量為導向”的生活,必然需要以工匠為導向的產品,讓需求方與供給方相匹配。如果中國不提倡工匠精神,企業不貫徹工匠理念,就沒有辦法生產出符合這部分人消費的產品,他們就會在國外購買更多的外國商品,中國就失去了壹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在投資和出口壓力加大、經濟需要消費提振的當下,倡導工匠精神既是壹種精神傳承和追求,也是壹劑現實藥方。
過去中國出口的產品當然體現了壹些工匠精神,但是工匠精神的含金量低。總的來說,中國出口的是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產品,中國貨壹度是“便宜”的代名詞。成本之所以這麽低,是基於前幾年中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低。現在人口紅利已經到頭了,土地等生產資料也不便宜了。中國產品要想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客觀上要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而這取決於工匠精神,包括創新理念、尋找賣點、提高科技含量、堅持不懈的研究和專註等。,從而積累,使壹個產品和服務接近完美,否則,很難打開國內市場。
現在提倡萬眾創新,大眾創業,這是壹件極好的事情,但我們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浮躁。大家都在找風口,談論互聯網+,各種概念滿天飛,夢想壹夜暴富。但我沒想到,真正的工匠精神恰恰是最怕浮躁,最怕猴子掰玉米,我們最需要的是沈下去,沈下去,再沈下去的精神。就算找到風口,豬也會飛。如果沒有工匠精神去堅持,沒有工匠的不懈努力,豬都會倒下。
“中國制造”曾經是廉價和粗糙的代名詞,現在有了“中國制造”的說法,強調自主知識產權。這些表達都很好。無論是哪壹種,都離不開堅定、踏實、卓越的精神。在生產、設計、技能、工藝上,他們貫穿著工匠精神的思維和理念,把熱愛變成執念,在做產品和服務的同時,追求壹種態度。
每壹個勞動者,每壹個生產者,每壹個企業,都秉承著摒棄機會主義思維和浮躁心態,生產“工匠產品”,經得起挑剔眼光的考驗,打造響亮的中國品牌的精神,就是要真正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把那些看似模糊的理念落到實處。這叫無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