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少說話,在妳了解對方之前 ,摸清對方的習慣思路喜好,然後投其所好。在實生活中,有些人內心方正,有些人內心圓滑,有些人對外方正,有些人對外圓滑。從這個角度考察,人物呈現四種形態:內方外方,內方外圓,內圓外圓,內圓外方。“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和不同形態的人物交往,要用不同的交際之道。
1、對內方外方的人要誠實委婉
日常交往中,有些人直來直去,有棱有角,從而不太討人喜歡。他們往往性太直,情太真,血太熱,氣太傲。他們往往處世認真,不留余地;做事投入,過於突出;活力四射,難免張揚;才華過人,忘記平衡。他們堅持是我的錯,我就承認,決不東推西擋;是妳的錯,就是妳的錯,想賴也賴不掉。這種形態的人,便是內方外方的人。表裏如壹、秉公立世,是對這些人的美麗評價。“不為五鬥米折腰”,是這類人創下的可歌典故。忠心耿耿的屈原、剛直無私的包拯,是這類人物的典型代表。如果社會上缺乏這種人,那是不堪設想的,因為他們是空氣的去汙劑,醜行的絆腳石。
同這種形態的人物交往,壹要誠實。內方外方的人不會口蜜腹劍,不會陽奉陰違,是個值得信賴、值得尊重的人物,所以要待之以誠,關心愛護。如果對他們虛偽猜忌,往往會使他們產生強烈反感情緒,並且他們還會把這種不滿表現在臉上,使妳們之間的心理距離擴大。二要委婉。內方外方的人做事不靈活,言辭不變通,往往會使壹些人陷入難堪境地,所以和他們交往,要註意婉轉。當看到內方外方的人口無遮攔時,尖銳抨擊時,要采用壹個合適的方式轉移主題,或者幽上壹默,贊揚壹句,巧妙地加以引導。內方外方的人是心地純正、剛直無私的人,不應該因為他們曾經“刺傷”過妳,就對他們計較,就對他們發火。
有位內方外方的大作家在如日中天的時候,接到壹位青年的來信。這位青年說,要同他合寫壹部小說。大作家看後,心中有點生氣,他在信中毫無保留地寫道:“先生:妳怎麽如此膽大包天呢?竟然想把壹匹高貴的馬和壹頭卑賤的驢子套在同壹輛車上。”這位青年靈機壹動,在回信的開頭寫道:“尊敬的閣下:您怎麽這樣擡舉我呢,竟然把我比作馬?”在信的後半部分,這位青年將自己的寫作特長、潛力,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對青年成長的影響等等壹五壹十地寫出來。大作家接到信後,哈哈大笑起來,立即回信道:“我的朋友:您很有趣,請把文稿寄過來吧,我很樂意接受您的建議。”在這個事例中,青年曲解原意,幽默風趣,言辭誠懇,出奇制勝,說服了大作家。
2、對內方外圓的人要有禮有節
當直來直去會傷害別人自尊心的情況下,當有棱有角會使自己陷入難堪境地的情況下,當方方正正不能達到滿意效果的情況下,有些人會采用圓滑變通的策略。明明是正確的,應該義無反顧地堅持,但因為堅持的阻力太大,就違心地裝聾作啞了;明明是錯誤的,應該理直氣壯地駁斥,但為了壹己私利,就壓抑著默不作聲了。這些人寧可雌伏茍且,亦不雄揚招妒;凡事權衡利害,決不感情用事。這些人,就是內方外圓的人。他們潔身自好,處世練達,唯唯諾諾,謹小慎微,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因為聰明強幹,而又鋒芒不露,喜怒不形於色,所以四平八穩,八面玲瓏,在復雜的人際、利益關系中,亦往往遊刃有余。在大廈將傾之際,內方外圓的人會和內方外方的人***同構成支撐瀕危建築的梁柱。洞明世事的諸葛亮、謙虛自律的曾國藩,是這類人物的典型代表。
同這種形態的人物交往,壹要有禮有理。內方外圓的人雖然表面隨和,但內心卻是厭惡粗魯,仇視邪惡,無禮無理的人是不能和這類人結為至交的。如果想縮短同這類人的心理距離,就必須表現出妳的積極、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態。恥於見人、低三下四的言行舉止,盡量在這些人面前少出現,如此,才能得到這類人物的認同。二要有節有度。內方外圓的人,即使對他人相當反感,也不會把不滿情緒表現在臉上,他表面上對妳很友好,但他的內心究竟如何卻使妳捉摸不透。因此,同他們交往,要講究分寸,把握適度,不要因為他的臉上掛著微笑,就得寸進尺,忘乎所以。
壹位富有的華僑雷先生,想到貧窮落後的故鄉考察辦廠。接待他的王鄉長非常熱情,先是請他到酒店小聚,雷先生抹不過面子,只好“入鄉隨俗”了。但雷先生不擅飲酒,幾杯下去,就面紅脖組,搖頭拒飲了。可是王鄉長為表達自己的“地主之誼”,哪難不讓其喝足呢?於是說盡好詞,勸其“再進”、“再進”壹杯酒。雷先生不忘自己的謙謙君子風範,就勉強地多喝了幾杯。酒後,王鄉長為表達自己的“好客之情”,力邀雷先生“OK”壹番,本來雷先生不喜歡唱歌,但為了不傷及王鄉長的自尊心,便陪著他折騰了壹個晚上。第二天,雷先生留下了1000元錢,用以支付昨天的招待費,便離開了這塊尚是貧瘠的家園。王鄉長非常納悶,雷先生壹直興致勃勃,為什麽會突然離開呢?唉!王鄉長不明白雷先生的特點:內心方正,看不慣王鄉長的強人所難,看不慣王鄉長的浪費時間;對外卻又圓通,不去當面指責,不丟自己風度。如果王鄉長在接待雷先生壹事上有禮有節,恰到好處,那結果又會怎樣呢?
3、對內圓外圓的人要有板有眼
生活中,有些人長於研究“人事”,偏重於個人私利,該低的頭就低,該燒的香就燒,該拉的關系就拉,該糊塗的事就糊塗,該下手時就下手。不但為人處世圓滑老到,而且內心對自己並無什麽約束、什麽戒律,很少去追問人生真正的意義。他們遇到好事、露臉的事、有利的事,就去搶;遇到壞事、無名的事、無利的事,就去推。這種形態的人物,便是內圓外圓的人。與內方外圓的人不同點是,他們壹般不會同情弱者,救濟窮人,甚至為了私利,還會算計人,歪曲人。這種人的代表,當屬壹些市井無賴,街頭小人。由於他們缺少頂天立地的氣概,所以壹般不會成為大器。
同這種形態的人交往,要有板有眼。由於他們內心深處,並無什麽必須遵守的做人規則,所以,可能幹出表面華麗亮堂、實則損人利己的伎倆。對他們的不當做法,應該明確指正,不要因為太愛面子,便不好意思將實情說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另外,與內圓外圓的人合作,要有所保留,有所提防,不要過於相信他們。內圓外圓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點,所以也害怕別人不講義氣,不守諾言,因此,和這樣的人打交道,要清楚地示意他們:如果妳講信用,那麽我就守諾言。在這種做法引導下,能夠使他們在正確交際規道上行駛。
某公司的王二,是個典型的內圓外圓的人。有壹件事就很能夠說明這個問題。某同事到外地出差,王二笑嘻嘻地請其給他捎帶某某商品。等到同事把買來的商品送到他手上後,王二卻恰到好處地忘記給錢。過了十天半月,王二非常嚴肅地、跟沒事人似地問道:“我給妳錢了吧?妳可別不好意思?”誰能為百八十塊的錢兒跟他認真呢?這樣,王二就白白賺了同事壹個小便宜,他為自己略施小技獲得成功高興不已。在這個事例中,王二抓住了人們的弱點,去獲取個人的私利。對此,王二的同事不應該不把實情說出口,他應該明確指出王二確實沒有給錢。如此的話,既不會使自己受到損失,也不會得罪王二這個人。
4、對內圓外方的人要靈活變通 (表裏不壹的人:口腹密劍也屬這壹類)
有些人張口是人民利益,閉口是黨紀國法,但肚子裏卻裝的是男盜女娼、個人私利。他們在臺上慷慨激昂,伊然壹副正人君子模樣,臺下卻幹些烏七八糟、見不得人的醜事。這種人在領導眼前、群眾面前渾身都是壹派正氣,但自己心裏卻非常清楚自己是壹個什麽樣的人物。這樣形態的人,便是內圓外方的人。因為搞言行兩張皮,玩弄兩面術,所以極具欺惑性。生活大舞臺上,他們是出色的演員。罩著金色光環的貪官,披著華麗外衣的惡人,就是這種形態人物的典型代表。他們很會包裝自己,如果剝開這層包裝,就會原形畢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對他們的恰如其分的評價。
同這種形態的人物交往,要靈活變通。由於他們嘴上壹套,心裏壹套,所以和他們打交道,既不能不聽他們說的,又不能完全相信他們說的。如何交往,運用什麽策略,采用什麽方式,說出什麽內容,要根據當時情況靈活變通,切不可被他們的“精彩論述”迷住了雙眼,進入了死胡同。與這類人交往,首要的任務是根據各個方面的信息,分析出他的真實內心,然後再對癥下藥,巧妙引導。如此的話,就能夠把他們帶到正確的交往軌道上來。
小宋想在出國留學之前,和戀人小薛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可是接待他們的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嚴主任說:“小宋啊,妳離登記年齡還差兩個月呀!法律有規定,別說差兩個月,就是差兩個小時都不行。”沒辦法,兩個人壹臉惆悵地回到家裏,聞聽此事的他家鄰居、在公安局上班的遲科長說:“身份證上也沒有精確到出生時辰呀,怎麽會差兩個小時都不行呢?這個嚴主任定是個口是心非的人。按照我們地方規定,像妳們這種情況,是應該予以照顧的。這樣吧,明天妳們再去壹趟,就說妳的叔叔、民政局李局長的同學、公安局遲科長說嚴主任神通廣大,體恤民情,會積極爭取領導支持,給壹個照顧指標的。”第二天,這種說法果然發生了效力。嚴主任沈思了半天,對他倆說:“昨天下午,我們才接到上級文件,情況特殊的青年男女應該予以照顧。這樣吧,妳們填壹下登記表格吧。”事情就這樣順利辦好了。這位馬主任是個典型的內圓外方形態人物,他表面上把自己裝扮成壹個道貌岸然、不循私情的人物,肚子裏卻裝滿了大鬼小鬼,為樹“形象”,假話連篇。小宋倆人根據遲科長的提示,作了壹下變通,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我們社會要想健康發展,就應該堅決不用嚴主任這樣的人物擔當重任。
二、做人要有心機(審勢度勢,感情用事要少壹些)
做人要有心機,沒心機的人就像扛著榆木腦袋的木偶壹樣,生活缺乏自主,任憑別人的安排和擺布。當然這裏的心機不是害人之心,不是處心積慮算計別人之心,不是耍陰謀玩手段的欺詐之心。做人要光明磊落,心裏容不下壹丁點的陰霾,這樣的人才是純粹的人。相反,專門玩弄權術,坑蒙拐騙,這樣的人最終自食惡果。
有壹點心機,是從生活中汲取了智慧。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洗禮,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礪,這樣的人始終純樸天然,沒有絲毫的心機可言。涉世歷久,人情世故經歷得多了,自然就會產生心機,因此心機也是生活的濃縮和提煉。
為人處世留壹點心機,也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需要。心機不是用來害別人,卻是用來保護自己,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社會中的事情錯綜復雜,面對這樣的世界不留有心機,怎麽能正當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另外,心機不僅僅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應該保有,在漫長人生旅途中對於自我也應該保有。人壹方面在與這個世界交流,另壹方面又在與自己交流。壹個是"社會的我 ",這個"我"要承擔社會責任,要與外界交往與外界溝通;另壹個"我"是"個體的我",這個"我"連接著自己的內心,負責汲取生活的經驗凝練生活的智慧。這個"個體的我"所留有的心機將會影響壹個人的人生和命運。
李世璾(這字我也不認識)是大唐王朝的開國元勛,和李世民關系極好。他原本姓徐,因為功勛蓋世而被太宗賜姓李,又因避李世民之諱,時稱李璾。李世璾和李世民的關系,據說是“外雖君臣,內實骨肉”,是穿壹條褲子都嫌太肥的“鐵哥兒們”。李世璾生病,李世民聽說胡須灰可以治,就把自己的胡須剪了燒成灰,給李世璾做藥。有壹天,李世民對李世璾說:我要把兒子托付給妳。妳不辜負李密,也不會辜負我。李世璾感動得把手指都咬出了血。可是,當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時,卻莫名其妙地把李世璾貶到千裏之外、萬山叢中的疊州(今甘肅省叠部縣)去了,並沒有把兒子托給他。李世民對李治說:李世璾的才能智慧綽綽有余,但妳對他沒有恩德,恐怕他未必對妳效忠。朕現在就把他貶到天荒地遠去。他如果立即上路,妳將來可以重用他;他如果觀望猶豫,不及時赴任,那就只有把他殺掉
李世璾沒有觀望猶豫。他接到任命,連家都沒有回,立即就到疊州去了。所以,李治壹即位,就立即召回李世璾,委以重任。然而李世璾卻徹底地心灰意冷。他十七歲參加瓦崗軍,以後又事奉李淵、李世民、李治三朝天子,幾十年軍旅生涯,幾十年政治風雨,早已磨練得老於世故,縝密圓滑,何況太宗駕崩前的突然被貶,還記憶猶新!那壹次自己如果不是看透了李世民的心思,只怕腦袋早就搬了家。想起來真是既寒心,又後怕,不寒而栗。妳不仁,休怪我不義。我憑什麽還要再摻和到妳們李家舅甥之間的糾紛裏去?我又憑什麽還要再為妳們李家出謀劃策赴湯蹈火?他現在對政治、對官場、對人生,是越看越透了。他犯不著為什麽朝廷綱紀或君臣大義之類空洞的東西獻出生命,也犯不著和長孫無忌、褚遂良這夥飛揚跋扈的家夥攪和在壹起。因此,他決定持壹種超然旁觀的態度。當李治向他征求意見時,他也只是淡淡地說了壹句: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問外人?(詳情請見易中天的《品人錄·武則天·這個女人不簡單5》可網上下載)
三、處世不可鋒芒畢露,要適可而止
古人雲:當止則止,終身不恥,知足者常樂.有些人總是愛鋒芒畢露的做事,熟不知這壹切在無形中已生成了不必要的麻煩(處理起來會浪費些時間,有的確實是不好收場)
曹操為什麽要楊修?
楊修這個人,雖然大家都公認他聰明,其實不過小聰明。他輔佐曹植,多半因為揣度曹操會立曹植。所以盡管兩兄弟都和他交往,他還是倒向了曹植。曹植失勢後,他又想開溜,這都是小聰明的表現。他給曹植出的那些點子,也都是小聰明。有壹次,曹操命令曹丕、曹植兄弟各出鄴城門外辦事。事先又密令門衛不得放行。楊修猜中了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事先告訴曹植說,萬壹門衛不放侯爺出去,侯爺身有王命,可以殺了他。結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沒出去。但曹操的這壹安排,是對兄弟倆的綜合考察,既要察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表面上贏了這場比賽,卻給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印象,實際上輸了。楊修知其壹,不知其二,看得並不遠,所以是小聰明。
這種小聰明常常使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楊修喜歡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預先設想許多問題,並寫好答案。每當曹操有事詢問時,便把事先準備好的合適答案抄錄送上去,希圖給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壹來二去,曹操便起了疑心,心想曹植再聰明,也不至於如此之快呀!派人壹查,就查出了原因。從此便對曹植有了看法,對楊修則更是厭惡之極。
可惜楊修壹點自知之明都沒有,常常要賣弄小聰明。他身為曹操主簿,卻又不肯老老實實坐在辦公室裏,老想溜出去玩。可是又怕曹操有問題要問,於是每當外出時,都要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寫出答案,按次序寫好,並吩咐侍從,如果丞相有令傳出,就按這個次序壹壹作答。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壹陣風吹來,紙張的次序全亂了。侍從按亂了的次序作答,自然文不對題。曹操勃然大怒,把楊修叫來盤問。楊修不敢隱瞞,只好老實交代。曹操見楊修這樣對付他,心中自然十分忌恨。(詳情請見易中天的《品人錄·曹操·幾樁謀殺案3》可網上下載)
四、對朋友要真誠(是對朋友,看清楚),不要做般弄是非的人
四、適當的贊美,不搬弄是非
壹成不變的工作容易使人變得乏味,如果妳能生活中適當加點“調味”,相信會使妳的工作變得多姿多采,同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比如:壹句由衷的贊美或壹句得體的建議,同事會感覺到妳對他的重視,當然,也無形中增加對妳的好感。不過,這裏需要註意的是:不要盲目贊美或過分贊美,這樣容易有掐媚之嫌。這裏既然說到了贊美,我們也談壹談禁忌。其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人“喜歡”對同事評頭論足(包括對工作處世、服裝品味、個人習慣等),這些都是壹個人不成熟的表現。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壹套原則,作為同事,只能是尊重個人的權利和隱私。如果妳超越了自己身份的話,很容易引起同事的反感。
當然,如果妳想進壹步拉近彼此的距離,不妨在閑暇時,和同事多參加壹些有意義的活動。在集體生活中發掘每個人的另壹面,這也是壹種很不錯的“潤滑劑”噢!
其實同事的關系也是壹種很微妙的“化學反應”,也許壹件小事就能讓妳和他或(她)的關系很好,也可能很壞,關鍵是在於這個“度”。所以作為壹個職業人,只有在不段的經驗積累和學習中,才能更好得把握這種“度”。(
參考資料:
四、守信(誰也不會和沒有信用的人交朋友),通情達理,尊重每壹個人 ,對每個人都要熱情 ,不要在背後說人的壞話 ,朋友有困難要積極幫忙實在幫不上要表示道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