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亞利桑那州北部的羚羊彩穴,遠遠望去,只是壹片無邊的沙漠,貧瘠、荒涼、靜謐。如果不是有壹排簡易的板房,房頂上插著幾面印第安部落的旗幟,人們不會想到這就是聞名遐邇的羚羊彩穴。跟著壹位印第安小姑娘向導,踏著腳下的黃沙步行近千米,來到壹處“巖縫兒”,順著入口踩著金屬梯鉆入穴中,蜿蜒曲折,忽高忽低。驀然,簡直就是剎那間的光景,眼前展現出了炫目的美景:地穴中的巖石在忽明忽暗的光線照射下,仿佛壹下子活了起來,千變萬化,或人或禽,或雲或火。彩穴中流動著變化莫測的光帶、光斑、光影,忽而暖粉,忽而嫩黃,忽而亮藍,忽而紫黑......印第安小姑娘壹邊帶路,壹邊指點,這壹塊像我們部落的首領。駐足仔細觀看,果然看到碩大的頭,插滿羽毛的帽子,栩栩如生。看,那像不像壹只鷹!順著向導的手望過去,果然就有壹只雄鷹高踞在巖頂,正昂首迎向從狹窄的巖縫射下來的陽光。
羚羊彩穴準確的叫法被稱作羚羊峽谷,峽谷由紅砂巖構成,整個峽谷屬於印第安人保護區。經過幾百萬年的風蝕雨侵,地下巖石被大自然的雕刻刀賦予了神話壹般的形態。加上光線明暗的變化,地下峽谷華麗衍變成了奇幻瑰麗的“地下天堂”。當初,誰最先叩開了天堂的窄門,已經無從知曉。人們只是時時可見,可愛的羚羊總在地穴口上下跳躍,羚羊彩穴由此而名。躍動的羚羊加上彩幻的奇穴,極具動感和詩意。曾經與羚羊為伴的印第安人,現在是羚羊彩穴的直接受益者,世界各地遊客來此觀光的門票和導遊小費,以及專門針對攝影愛好者收取的“拍攝費”,是當地印第安人主要的收入來源。至於遊客必須由印第安導遊帶隊,則是源起壹次意外。1997年,十二名遊客“自助”入穴遊玩,突遇山洪爆發,湍急的洪水在峽谷間奔突,不熟悉地形的十二名遊客僅有壹人幸存,其余全部遇難。經此壹難,所有帶團來此的導遊壹律”就地下崗“,直接交棒於印第安導遊。
與亞利桑那州接壤的猶他州西南部,曾經也是印第安人的棲息地。而今,布萊斯大峽谷在此橫貫東西,以紅色、橙色、白色為主的沈積巖,展示了大自然的另壹番鬼斧神工。從猶他州國家公園入口處進入,沿著遊覽道壹直朝下走去,仿佛跨進了壹個巨大的天然石俑的神秘殿堂:層層臺階延伸開去,直通宮殿大門;階前廊柱清晰可辨,宮殿層層疊疊,鋪排成了連綿的殿宇;更遠處,成片的石林、石柱、石筍,點綴出了海市蜃樓壹般的人間仙境。這樣的所在,曾是印第安人狩獵和采集野果的地方。置身於這樣的景致之間,不能不慨嘆上天對猶他州的眷顧--亞利桑那州有”地下天堂“,此地就有”地上宮殿“。緊鄰著的兩個州,兩處美景,壹對雙壁。
沿著猶他州北行,是美國西部的懷俄明州。懷俄明州本來地勢平坦,大約五千多萬年前,地下熔巖突然噴發,瞬間又突然冷卻,壹座柱狀的巨型玄武巖山拔地而起,矗立在壹望無際的草原之上。這座被印第安人視作聖山的巨峰,叫做魔鬼峰。每年的六月,周邊的印第安人都要聚會於山前,舉行隆重的儀式,祈禱聖山護佑部族安康。踏著大小不壹的碎石向上行走,發現魔鬼峰像是由壹大捆巨大的石條包裹而成,條與條之間,刀切斧削壹般,分外齊整。每年適合戶外運動的季節,魔鬼峰就成了攀巖愛好者的最愛。
美國開發西部的進程中,幾乎壹路都伴隨著與原住民印第安人激烈的沖突。這片土地,有過浩瀚遼闊的牧歌,更回響過金戈鐵馬般的吶喊。由懷俄明州再向東北,南達科他州西南黑山地區,有兩處山體雕塑。壹處是拉什莫爾山國家公園的”總統山巨石“,另壹處是”瘋馬巨石“。1939年,當”總統山巨石“即將完工時,當地的印第安部落酋長給”總統山“的雕塑者寫了壹封信,懇請他協助他們在自己的家園--黑山地區,也建造壹座屬於他們自己的山體雕塑。”我和我的夥伴希望白人知道,我們印第安人也有偉大的英雄。“部落酋長信中所說的英雄,就是出生在黑山地區印第安人蘇族部落的”瘋馬“(Crazy Horse)。他率領部族武裝多次成功抵抗白人入侵,成為抵抗運動著名的領袖。後來被白人抓獲,犧牲時年僅35歲。雕刻了“總統山”的雕塑家接受了印第安酋長的邀請,從1948年開始鑿山雕刻。三十六個年頭過去了,雕塑家將未竟的事業留給妻兒。又是十四年過去,雕塑家妻子和兒子們終於完成了“瘋馬”的頭部雕塑--頭像高達27米,遠遠超過“總統山”的頭像高度。這期間,印第安人拒絕了美國政府的撥款資助,堅持所有的雕刻費用都來自民間資助和景區每張10美元的門票收入。因此,直到現在,“瘋馬巨石”仍處於雕刻狀態,何時完工,也許還得再等五十年。
緊靠著“瘋馬巨石”景區的印第安人紀念品商店,有壹處觀景平臺,放置著瘋馬雕像完工以後的效果模型---“瘋馬”赤裸上身,跨在奔馳的駿馬上,左臂前伸,雙目炯炯。飄逸的長發隨著奔馬向後掠起,讓人想起魔鬼峰那條條巨石。
壹路向西,穿越四州,飽覽大自然神奇瑰麗的同時,盡管是浮光掠影,也多少讓我們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家園的過往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