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派記者到不同地點進行現場測試,用“摔倒街頭”的體驗式采訪,看看危難之時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長時間裏施以援手。無獨有偶,某單位主辦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走上街頭,以 “假摔”來觀察市民面對此情況的反應,還對第壹個施以援手的人現場送汽車大禮。
此類“假摔”測試,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鼓勵更多人行善舉,希望能對社會道德生態作壹回實證研究。但是,用“假”來測試道德和愛心,終究不妥,還會帶來副作用—今後,人們在面對“扶不扶”的問題時,既要糾結會不會好心反遭訛,還會懷疑“這是不是壹個測試”。這樣,無疑給道德生態加了壹瓢“渾水”。見路人摔倒,有些好心人想扶,卻怕成為“試驗品”;有些人本不想扶,頭腦中卻閃過“可能會幸運得大獎”的念頭而去扶了。這樣的情況下,又該如何為路人的道德水準來打分呢?
“扶?還是不扶?”近年來,人們不斷討論這個話題,每次有新的相關事件發生,這個“經典之問”就會熱上壹回。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現在的輿論往往就是兩極:不扶,妳就是見死不救;扶了,妳就是道德高尚。壹些“假摔測試”也是這樣非黑即白的結論。事實並非如此。不扶,有可能是因為不懂急救知識而不敢扶。有人摔倒受傷,遭圍觀,不能簡單加上壹句“圍觀人群無人施以援手”的評註。多數情況下,圍觀者並不是看熱鬧,有人在焦急地商量應該怎樣施救,有人拿出手機呼叫120救護車,有人自動在傷者周圍設立 “警戒線”,以免倒地者受到其他傷害。社會道德生態包含了人們的多種想法、規則、行為,凡此種種,不是壹兩場測試、不是“扶不扶”的簡單選擇題可以測試出的。
與其做壹些所謂的 “愛心測試”,不如更好地為愛心護航。今年全國兩會上,“扶不扶”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有委員提出,“扶不扶”與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 “誠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相關聯,要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把誠信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原則,推動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代表委員還呼籲,大眾輿論不要跟風炒作事件過程,而應更多地關註結果。如果每次結果都敘述得明朗,是非曲直都講清,讓人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懲罰,就能給社會建立信心。有人大代表從法律的角度去評價 “扶不扶”,指出法律要引導善、遏制惡。按照民法的精神,不扶,妳不是罪犯;扶,是道德高尚的表現,法律保護妳。如果妳說扶妳的人撞了妳,妳要舉證,而扶的那個人不需要舉證。有了這樣的鼓勵,就會打消人們的擔心。
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永不過時。鼓勵人們做好事、行善舉,要堅守某種“不變”,那就是懷著壹顆純凈的心靈去幫助他人,從中得到快樂。但也應該看到,社會環境變了,思想多元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廓清壹些觀念,健全法律和制度,呵護愛心,保護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