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拼音是qiū,部首是丿,組詞如下:
丘井、丘側、丘墳、桑丘、丘賦、丘封、融丘、丘塋、丘蚓、丘虛、丘林、丘禱、丘窟、青丘、丘甲、丘阜、曼丘、龍丘、虎丘、軻丘、舊丘、狐丘、寒丘。
丘介紹:
丘(拼音:qiū)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地面上並立兩個小土峰,本義是自然形成的小土山。由土山引申為土丘狀的墳墓。丘也指劃分成塊的水田,用作量詞。
丘的本義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其特點有三:壹為自然形成,而非人工築成;二為土山,而非石山;三為小,而不是巨大、巍峨的山。土丘、丘陵、沙丘、荒丘等詞中的丘,都是在小土山的意義上使用的。
但是到了後來,人工築成的小土堆也可以稱為丘,如墳墓的形狀因與土丘相似,也稱為丘墳或丘墓。在古文中,“丘”偶爾也指以大山,如昆侖山古稱“昆侖丘”。另外,丘又可作量詞,在某些方言中,人們把壹塊水田稱為壹丘田。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名“丘”,古人視孔子為聖人,按傳統習俗要避孔子諱。因而有的典籍中,如遇有丘字,則會改變“丘”的字形,如缺少壹筆寫成“?”。
甚至讀音也發生變化,將“丘”讀成mǒu音。清代雍正時期,為避孔子名諱,雍正皇帝下令將“丘”改寫為邱。後人雖然在其他場合又恢復了“丘”字的用法,但作姓氏的“邱”卻沿用至今,沒再變動了。
丘,聚也。空也。大也。又丘陵。《爾雅》:“非人為之曰丘。”郭璞雲:“地自然生。”《說文》作丠。亦姓,出吳興、河南二望。《風俗通》曰:“魯左丘明之後。”又雲:“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