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是由著名作家石康的原著《激情與迷茫》改編而來,它全面描寫壹群從學校畢業剛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從畢業到就業,從合租到買房,從愛情到親情,所有80年代後這壹代人的經歷都在該劇中得到了真實反映。
石康在寫電視劇奮鬥劇本的時候,曾經研究了壹年的宏觀經濟,在每個人物的背景都是根據了當時經濟形勢、政策導向和居民消費指數等因素來設定的。壹直覺得這部劇與平常的都市劇有差別,應該在於編劇是利用了能接受的表達方式來傳遞人性的特點和他對世界的理解,於是角色很立體和鮮明。
《奮鬥》中主人公為壹個奮發有為的年輕人。他有兩個父親,於是他發現兩條生活道路。他有兩個戀人,於是他擁有兩種情感。他有壹種理想,卻導致另壹種現實。他有壹種最可貴的精神,那就是不停地奮鬥。 當代城市主題表現當代人面對的生活、愛情、事業等問題的態度,具體到每壹個人物。精神層面是積極向上,堅持自我,頑強不屈。 人對完美的追求,以及在追求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和窘境。兩個姑娘間的友誼、嫉妒、理解等等。其中的壹個女人頑強奮鬥,只為了贏得另壹個女人的尊重,男人間的競爭,男人對女人以及女人對男人的所謂的“雙重需要”。
這部充分的反映了當代80後的年青人從學校畢業後面臨社會的各種心態,面對著理想、目標和愛情,不知該從何下手,像陸濤,面對自己對理想過於的自我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華子的漂泊不定,向南性格上的沖動和楊曉蕓、米萊、夏琳面對愛情的執著都表達了80後的年青人的現狀和吸引人眼球的劇情。
他們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能夠給我們啟迪,劇中的每個人都在奮鬥,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陸濤是理想主義的設計師,夢想設計出最好的建築;夏琳為著自己的法國夢奮鬥著;米萊為著愛情奮鬥;華子、向南和楊曉蕓為著生活奮鬥;露露為著壹家人能在壹起而奮鬥等等,為愛情和事業而奮鬥。
當夢想照進現實,當大學生踏出校門時卻發現畢業就等於失業時,是選擇逃避還是選擇努力去奮鬥?看完《奮鬥》之後給我們年輕人帶來很大的啟示,我們不應該在盲目的生活下去,我們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奮鬥》利用了能接受的表達方式來傳遞人性的特點和他對世界的理解,於是角色很立體和鮮明。讓我們壹下子豁然開朗,讓我們明白,唯有奮鬥才是重拾自信的捷徑,唯有奮鬥才能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唯有奮鬥才能靠近心中理想,唯有奮鬥才能找到真正的“烏托邦”!
《奮鬥》裏有壹個地方叫心碎烏托邦,我記得米萊說,住在這裏的人都是心碎過的人,都是心裏面受過傷害的人。烏托邦是人為幻想出來的壹種沒有煩惱,隨心所欲地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壹種崇尚自由,及時行樂的生活態度。《奮鬥》中的心碎烏托邦其實是很多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所向往和追求的壹種生活狀態,但是往往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所以當我們看到了心碎烏托邦,看到那些可以在心碎烏托邦裏盡情地開party,盡情抒發自己信心想法的畫面,心碎烏托邦給了每個人壹個盡情宣泄快樂與悲傷的地方,這裏沒有欺騙,有的只是真實的自我。我們仿佛看到了自己內心裏的“世外桃源”,看到了我們沒法實現卻深埋在心裏的理想世界,因為我們都曾幻想過那樣的愛情,都有過那樣奮不顧身的夢想。我想這不單純是壹種“理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壹個烏托邦,不在遠處,就在每個人的心裏。
我們都處在壹個現實與夢想的交叉口,都身陷在真實與虛幻的困惑中,我們都曾仿徨,都曾徘徊,都曾猶豫……《奮鬥》讓我們壹下子豁然開朗,讓我們明白,唯有奮鬥才是重拾自信的捷徑,唯有奮鬥才能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唯有奮鬥才能靠近心中理想,唯有奮鬥才能找到真正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