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中國三大戰役,是哪3大戰役?

中國三大戰役,是哪3大戰役?

中國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場戰略性戰役。

1、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余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

國軍***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壹個新的轉折點,從此,人民解放軍不僅在質上占了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占了優勢,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得人民解放軍擁有了壹個穩定的戰略後方,為後面兩大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鬥,以傷亡11萬余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解放軍傷亡官方數字13余萬。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沈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誌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

3、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壹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壹。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進壹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對加速解放戰爭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擴展資料:

針對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戰略方針,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毛澤東針對三大戰役各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戰略方針。

1、在東北戰場上,針對敵人兵力部署在錦州、沈陽、長春三點壹線的態勢和撤退東北的企圖,毛澤東制定了“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要求人民解放軍“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並把首先奪取錦州切斷北寧線作為“關門”的關鍵。

2、在淮海戰場上,針對敵人在以徐州為中心點的“壹點兩線”,企圖以此來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而且萬不得巳時撒到淮南與南線敵人匯合以確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澤東提出了“截斷宿蚌路,殲敵於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方針,對敵人進行“中間突破”加以各個就地殲滅;

人民解放軍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15日攻占宿縣切斷了徐蚌路,20日攻占碾莊全殲黃百韜兵團實現了“中間突破”的預期目標:隨後.又殲滅了黃維、杜聿明集團.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徹底勝利.

3、平津戰場上,傅作義集團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的鐵路線上擺起了壹字長蛇陣,並企圖在潰敗時從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竄。為了就地殲敵不讓其逃走,毛澤東制定了先切斷敵人東灑兩頭退路然後再逐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

早在遼沈戰役尚未結束,平津戰役還未打響的1948年11月20日,毛澤東即指示東北野戰軍“先以四個縱隊夜行曉宿秘密人關,執行隔斷平津的任務”,並建議在曲陽的人民解放軍兩個縱隊“配合楊成武、詹大南包圍張家口”,以切斷華北之敵的東、西退路。

26日,毛澤東制定了《東北大軍人關後的作戰計劃》,再次強調了包圍張家口和切斷平、津聯系的戰略意圖。

百度百科-三大戰役 (解放戰爭中的三場重要戰略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