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的“新常態”是中國經濟 “新常態”的基礎。那麽企業的“新常態”又新在何處?或者說企業“新常態”的特征有哪些?
首先,企業“暴利”時代已經結束,“微利”時代已經到來。1998年至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速高達35.6%,而到2013年,這壹增速降至12.2%,今年1至5月僅為5.8%。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期,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投入獲得“暴利”的時代壹去不復返了,企業主要依靠信息、知識和技術這些新要素,依靠創新獲得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來獲取利潤。在全球化競爭的壓力下,企業需要對人力資源進行長期積累和投入,利潤的獲取將更加艱難,那種期待壹夜暴富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積小利為競爭力的企業將成為常青樹、不倒翁。
其次,以現代信息技術、高新技術武裝起來的物聯網企業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趨勢。以現代科技、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物聯網,已經初步形成覆蓋物聯網感知制造業、通信業和服務業的完整產業鏈,改變著企業的生產、儲存、營銷全過程,產生新的業態,發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領著企業的發展趨勢,並且帶來新的創造力和競爭力。
再次,中小企業成為“新常態”的主力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億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員提供工資性收入。隨著國家反壟斷的規範化,國家將加大對國有企業、跨國企業壟斷的監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術進行壟斷的機會逐漸弱化,相反,國家在財稅政策、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創業興業、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將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中小企業將成為我國企業中數量最大、最具內在活力和動力的企業群體,在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將發揮主導作用。很顯然,中小企業成為新壹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成為“新常態”的重要特征。
最後,企業的國際化成為壹種常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壹體化程度的加深,中國企業的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與配置加速,中國企業通過引資、引技、引智的方式,將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帶向國際市場,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研發設計基地和營銷渠道,尤其是資源、能源、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企業,國際化、跨國經營不可阻擋。
“新常態”下企業要抓住四大機會
面對“新常態”這樣的大背景,企業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逐漸強身健體,同時要抓住機會,有所作為,少講“逆勢而上”,多說“順勢而為”,關鍵是要抓住四大機會。
壹是抓住新壹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技術機會,盡快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增速換擋步伐,始終使企業走在“新常態”的潮頭。
二是抓住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帶來的改革機會。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壹種富有生命力的企業結構,“新常態”為企業加快混合所有制結構的建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通過混合所有制的建設,改變企業僵化、缺乏活力的經營體制,將使企業在組織結構上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是抓住城鎮化作為國家發展長期戰略蘊藏的政策機會。新型城鎮化是拉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引發中國社會壹系列變革,巨量的投資、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產階級群體的蘊育,為企業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會。
四是抓住市場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機會。中國的改革盡管已經30多年了,但由於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對中國的企業來說總體上尚很陌生,很多企業尚不會運用市場經濟規則和現代企業制度來配置資源,發展自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為走在市場高端同時有能力創造市場的企業提供了機會。
“新常態”下企業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進入經濟“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大多數企業面臨壹道坎。順利跨越,前程似錦;超越不了自己,生死難料。
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布局,強調內外平衡,把握發展主動權。在價值觀上,企業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有所為有所不為,既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社會責任賬,既註重當前,更註重長遠;在經營觀上,以多元***贏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堅持互利***贏的開放戰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競爭對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企業發展中促進***同發展;在對外開放戰略上,由出口為主轉向進出口並重,從貨物貿易為主轉向更加註重服務貿易,由“引進來”為主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在社會責任承擔上,致力於維護和發展開放型經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治理機制完善和規則制定,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積極參與者。
具體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式時,還可參考以下策略。
智謀為先,審時度勢。“新常態”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環境,企業謀發展、做決策,不能憑感覺,而是要關註大勢,特別是面對未來的差異化調控,企業應更講究經營戰略與戰術。哪些地方該支持,哪些地方不支持,政府會有所側重,企業必須審時度勢,借勢發展。
精專為上,強化主業。擴張的時代過去了,企業也要收縮戰線,不要再繼續簡單擴張,要向著精、專方向發展;要立足主業,立足產品,做好品牌。要盡快縮短技術差距。要懂得整合資源,嫁接改造,縮短新技術的研發時間。企業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整合資源,通過收購兼並國內或國際企業,在其技術基礎上實現獨立創新,也是壹種可以考慮的捷徑。
資本為王,縱橫聯合。“新常態”下的企業應考慮如何使有效資產盡快進入資本市場,全力以赴推動以上市公司為平臺的、縱向的、橫向的、跨國產業的整合,以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資本充裕的基礎上,儲備戰略資源,要深刻理解商業模式的變革,做強實體經濟。
創新為本,科技引領。“新常態”的壹個重要特征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實體經濟之中,抓住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會,以信息經濟、智慧經濟引領企業轉型發展,引導企業與互聯網接軌,在全球鋪設營銷網絡,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企業決策者要懂得,過去造就富翁的行業是房地產業,現在造就富翁的是互聯網行業,未來造就富翁的將是金融業。
企業、政府、社會三向聯動
“新常態”下的企業要大有作為,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企業眼睛向內、做強自身的基礎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為企業創造有利於發展的良好環境,是企業實現超越的保障。
政府、企業、銀行要三方***同努力,良性互動,加強溝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氣,才能幫助企業通過考驗。
政府要幫助企業解決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現階段,融資成本侵蝕著企業的平均利潤,壹個主要原因在於銀行基準利率過高。銀行掌控著國家經濟命脈,屬於非常規企業,國家以常規企業的考核機制對銀行進行管理,這種考核機制的不合理,使得銀行運用霸王條款,將實體經濟微薄的利潤轉變為銀行的利潤。這種狀況不改變,會使得實體經濟企業在“新常態”下難有作為。
要松綁貸款擔保條件,釋放企業積極性。在當前互保危機頻發的情況下,銀行對於貸款擔保條件的設置越來越嚴苛,不僅要求企業間互保,有些地方甚至新增了“夫妻雙方或重要股東簽字”的貸款條款,把企業的有限責任擴大為無限責任,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家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有責任強化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銀行間的信任關系。
要盡快出臺適合“新常態”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高稅收已經成為企業的沈重負擔,使得作為轉型升級主體的企業失去了轉型升級的動力。中小微企業日子更加難過,而各地稅收又不能少,於是只好轉嫁到當地的大企業身上,甚至出現預交稅現象。
政府必須意識到,“新常態”下,傳統的調控手段不好用了。過去,壹旦經濟增速慢下來,宏觀調控的壹種常用手段是寬松貨幣政策,用以擴大貸款、刺激投資。現在,我國的存量貨幣規模相當可觀,2013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達110.65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56.88萬億元,M2與GDP之比為1.95,而美國的這個數字是0.65,僅為中國的1/3.M2與GDP的比值越高,說明經濟運轉的效率越低——投入了大量的貨幣,卻產出很少的GDP.
總之,“新常態”下中國企業要順利度過增速換擋期,進入平穩發展期,必須發揮企業、政府、社會三個車輪的作用,三向聯動,相互推動,才能實現中國企業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