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躞蹀青驪馬
南北朝
躞蹀青驪馬,往戰城南畿。
五歷魚麗陣,三入九重圍。
名懾武安將,血汙秦王衣。
為君意氣重,無功終不歸。
《戰城南》譯文
戰士騎著青黑色的戰馬行走在去城南的路上,欲往那裏參加戰爭。他十分英勇,曾經五次參加作戰,多次突入敵軍多層的包圍。他的聲名可比秦國名將白起,他曾經跟隨秦王作戰立下了不世的功勛。為了君王,他十分註重報國立功的意氣,發誓如果自己沒有建立功勛壹定不會歸來。
《戰城南》註釋
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樣子。
驪馬:黑馬。
畿(jī):區域。
魚麗陣:古代作戰時軍隊布置的陣勢。
九重圍:形容多層的圍困。
武安將:指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他曾被封為武安君。
意氣重:倒裝句法,即“重意氣”,實際指重報國立功的意氣。
《戰城南》簡析
《戰城南》,六朝文人常用漢樂府舊題寫作詩歌,往往和原作的情調不同。吳均這首詩寫得較為悲壯,抒發了自己期望建功立業、立功邊塞的壯誌豪情。
《城南》原文及翻譯賞析2戰城南·去年戰 唐朝 李白
去年戰,桑幹源,今年戰,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裏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戰城南》譯文
去年在桑幹源打仗,今年轉戰蔥河河畔。
曾經在條支海中洗過兵器上的汙穢,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過疲憊的戰馬。
這些年不斷地萬裏奔馳南征北戰,使我三軍將士皆老於疆場。
要知道匈奴是以殺戮為職業的,就像我們種莊稼壹樣。在他們領域中的曠野裏,自古以來就只能見到白骨和黃沙。
秦朝的築城備胡之處,漢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燒。
從古至今,邊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戰沒完沒了。
戰土在野戰的格鬥中而死,敗馬在疆場上向天低徊悲鳴。
烏鴉叼著死人的腸子,飛到枯樹枝上啄食。
士卒的鮮血塗紅了野草,將軍們在戰爭中也是空無所獲。
要知道兵者是兇器啊,聖人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它的。
《戰城南》註釋
戰城南:樂府古題。《樂府詩集》中列入《鼓吹曲辭》中,是“漢鐃歌十八曲”之壹。
桑幹源:即桑幹河,為今永定河之上遊。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時此地常與奚、契丹發生戰事。
蔥河道:蔥河即蔥嶺河。今有南北兩河。南名葉爾羌河,北名喀什噶爾河。俱在新疆西南部。發源於帕米爾高原,為塔裏木河支流。
洗兵:指戰鬥結束後,洗兵器。條支:漢西域古國名。在今伊拉克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之間。此泛指西域。
天山:壹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鐵,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在今新疆境內北部。
”匈奴“句:此句謂匈奴以殺掠為其職業。
秦家築城:指秦始皇築長城以防匈奴。避:壹作“備”。
漢家烽火:《後漢書·光武帝紀》:“驃騎大將軍杜茂將眾郡施刑屯北邊,築亭候,修烽燧。”李賢註:“邊方告警,作高土臺,臺上作桔橰,桔橰頭上有籠。中置薪草,有寇即舉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煙,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
上掛枯樹枝:壹作“銜飛上枯枝”。
空爾為:即壹無所獲。
《戰城南》鑒賞
這首詩用的是漢代樂府詩的題目,有意學習樂府詩的傳統,但比漢代那首《”城南》寫得更形象,更深刻。這首詩是抨擊封建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桑幹”、“蔥河”、“條支”、“天山”都是邊疆地名。整首詩大體可分為三段和壹個結語。
第壹段***八操,先從征伐的頻繁和廣遠方面落筆。前四操寫征伐的頻繁。以兩組對稱的操式出現,不僅音韻鏗鏘,而且詩操復沓的重疊和鮮明的對舉,給人以東征西討、轉旆不息的強烈印象,有力地表達了主題。“洗兵”二操寫征行的廣遠。左思《魏都賦》描寫曹操討滅群雄、威震寰宇的氣勢時說:“洗兵海島,刷馬江洲。”此二操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汙穢;放馬,牧放”馬,在條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馬,其征行之廣遠自見。由”伐頻繁進至征行廣遠,境界擴大了,內容更深厚了,是善於鋪排點染的筆墨。“萬之”二操是此段的結語。“萬之長征””,是征伐頻繁和廣遠的總括,“三軍盡衰老”是長年遠征的必然結果,廣大士兵在無謂的”爭中耗盡了青春的年華和壯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寫,這壹聲慨嘆水到渠成,自然堅實,沒有壹點矯情的喧呶叫囂之感。
“匈奴”以下六操是第二段,進壹步從歷史方面著墨。如果說第壹段從橫的方面寫,那麽,這壹段便是從縱的方面寫。西漢王褒《四子講德論》說,匈奴“業在攻伐,事在射獵”,“其耒耜則弓矢鞍馬,播種則扞弦掌拊,收秋則奔狐馳兔,獲刈則顛倒烽仆。”以耕作為喻,生動地刻畫出匈奴人的生活與習性。李白將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兩操詩。耕作的結果會是禾黍盈疇,殺戮的結果卻只能是白骨黃沙。語淺意深,含蓄雋永。並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操。秦築長城防禦胡人的地方,漢時仍然烽火高舉。二操背後含有深刻的歷史教訓和詩人深邃的觀察與認識,成為詩中警策之操。沒有正確的政策,爭鬥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無已時!”這深沈的嘆息是以豐富的歷史事實為背景的。
“野””以下六操為第三段,集中從”爭的殘枯性上揭露不義”爭的罪惡。“野””二操著重勾畫”場的悲涼氣氛,“烏鳶”二操著重描寫”場的淒慘景象,二者相互映發,交織成壹幅色彩強烈的畫面。”馬獨存猶感不足,加以號鳴思主,更增強物在人亡的悲淒;烏啄人腸猶以不足,又加以銜掛枯枝,更見出情景的殘枯,都是帶有誇張色彩的濃重的筆墨。“士卒”二操以感嘆結束此段。士卒作了無謂的犧牲,將軍也只能壹無所獲。
《六韜》說:“聖人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詩以此語意作結,點明主題。這壹斷語屬於理語的範圍,而非形象的描寫。運用不當,易生抽象之弊。這之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體描寫,這個斷語是從歷史和現實的慘痛經驗中提煉出來,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全詩意旨豁然。有人懷疑這壹操是批註語誤入正文,可備壹說,實際未必然。
這是壹首敘事詩,卻帶有濃厚的抒情性,事與情交織成壹片。三段的末尾各以兩操感嘆語作結,每壹段是敘事的壹個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壹個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諧,使全詩具有鮮明的節奏感,有“壹唱三嘆”之妙。
漢《”城南》古辭主要是寫”爭的殘枯,相當於李白這首詩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於古辭,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表現出很大的創造性。內容上發展出壹、二兩段,使”爭性質壹目了然,又以全詩結語表明自己的主張。藝術上則揉合唐詩發展的成就,由質樸無華變為逸宕流美。如古辭“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鬥死,駑馬徘徊鳴”和“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詩錘煉為兩組整齊的對稱操,顯得更加凝煉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氣勢,顯示出李白的獨特風格。
《戰城南》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根據新舊唐書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輕動幹戈,逞威邊遠,而又幾經失敗,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壹宗宗嚴酷的事實,匯聚到詩人胸中,同他憂國憫民的情懷產生激烈的矛盾。他沈思,悲憤,內心的'呼喊傾瀉而出,鑄成這壹名篇。
《城南》原文及翻譯賞析3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譯文
城南城北都有戰爭,有許多人在戰鬥中死亡,屍體不埋葬烏鴉來啄食。
請為我對烏鴉說:“在吃我們外鄉的戰士之前請為我們悲鳴幾聲!
戰死在野外沒人會為我們埋葬,這些屍體哪能從妳們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著,茂密的蒲葦草顯得更加蔥郁。
勇敢的騎兵戰士在戰鬥中犧牲,但早已疲憊的馬仍在戰士身旁徘徊。
在橋梁上築直了營壘工事,南北兩岸的人民如何交往?
連禾黍都不能收獲妳吃什麽?就是想成為忠臣保衛國家都無法實現啊!
懷念妳們這些忠誠的好戰士,妳們實在令人懷念:
咱們早晨還壹同出去打仗,可晚上妳們卻未能壹同回來。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詩屬漢《鐃歌十八曲》之壹,這首民歌是為在戰場上的陣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戰士之口描寫戰爭的殘酷,反對並詛咒戰爭,道出人民只是戰爭的犧牲品。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開頭三句,壹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帶進了壹場激烈的戰爭之中。城南、郭北,互文見義,是說城南城北,到處都在進行戰爭,到處都有流血和死亡。戰爭過後,大地上橫七豎八,躺滿了屍體,成群的烏鴉,“呀呀”地叫著,爭啄著這些無人掩埋的戰士。面對這樣的慘狀,誰都不能不驚心動魄。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清人陳本禮《漢詩統箋》說這幾句的意思是:“客固不惜壹己殪之屍,但我為國捐軀,首雖離兮心不懲,耿耿孤忠,豪氣未泯,烏其少緩我須臾之食焉。”這種解釋,似乎是把這首詩歌理解成了為忠心耿耿報效朝廷而戰死的將士所唱的贊歌,恐怕與詩歌的原旨不相合。這裏,“豪”當同“嚎”,是大聲哭叫的意思。“且為客豪”,是詩人請求烏鴉在啄食之前,先為這些慘死的戰士大聲慟哭。“嚴殺盡兮棄原野”(《楚辭·國殤》)。詩人意思是:死難戰士的屍體得不到埋葬,那腐爛的肉體,難道還能逃離啄食的命運嗎?妳們何不先為他們慟哭壹番呢?
“水深激激,薄葦冥冥”兩句,通過景物描寫,進壹步渲染戰場荒涼悲慘的氣氛。清涼的河水流淌著,茫茫的蒲葦瑟瑟著,似乎在向人們哭訴著戰爭的災難。“梟騎戰鬥死,駑馬徘徊鳴。”突然,壹聲戰馬的長嘶,引起了詩人的註意:它身受重傷,已經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鳴著不肯離去。表面上,是對戰場上的景物作客觀敘寫,但這些景物,卻是經過詩人嚴格挑選了的典型畫面,無壹不寄托著詩人深沈的感情在內。
“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這裏,不只是對眼前戰場的情景進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個社會:戰爭不僅駐把無數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淵,而且破壞了整個社會生產,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詩人憤怒地質問:在橋梁上築直了營壘工事,南北兩岸的人民如何交往?勞動生產怎麽能夠正常進行?沒有收成,君王妳將吃什麽?將士們饑乏無力,如何去打仗?
《城南》原文及翻譯賞析4戰城南
唐代:楊炯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
幡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
寸心明白日,千裏暗黃塵。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城南城北都有戰爭,有許多人在戰鬥中死亡,屍體不埋葬烏鴉來啄食。
請為我對烏鴉說:“在吃我們外鄉的戰士之前請為我們悲鳴幾聲!
戰死在野外沒人會為我們埋葬,這些屍體哪能從妳們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著,茂密的蒲葦草顯得更加蔥郁。
善戰的駿馬都在戰鬥中犧牲,只有劣馬還在戰場徘徊哀鳴。
在橋梁上築直了營壘工事,人們連南北也分不清了。
連禾黍都不能收獲妳吃什麽?就是想成為忠臣保衛國家都無法實現啊!
懷念妳們這些忠誠的好戰士,妳們實在令人懷念:
咱們早晨還壹同出去打仗,可晚上妳們卻未能壹同回來。
「註釋」
①郭:外城。野死:戰死荒野。
②客:指戰死者,死者多為外鄉人故稱之為“客”。豪:通“號”,大聲喊叫。
③激激:清澈的樣子。冥冥:深暗的樣子。
④梟騎:通“驍”,作“勇”解,指善戰的駿馬。駑(nú)馬:劣馬,此詩中指疲憊的馬。
鑒賞
詩歌雖然以征戰者的口吻講述了遠征邊塞的生活,但已不同於漢樂府中的《戰城南》那樣寫得血流成河、慘不卒讀了。詩中的主人公在敘述戰爭時,豪情滿懷,信心百倍,充滿了勝利的希冀。詩的格調雄渾激越,洋溢著濃烈的愛國之情。恰如李調元在《雨村詩話》裏評述的:“渾厚樸茂,猶開國風氣。”讀後令人神情激奮,成為詩人代表作之壹。
首聯以對句開起,出句開門見山交待戰爭的地點,仿佛畫家的筆先揮毫潑墨抹出壹個塞外廣袤的背景。壹個“遼”字,壹個“遠”字,表現出塞北的廣闊無際,也給詩歌增加了空間感。對句切題,正面描敘戰爭場景,暗寓“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的悲壯場面。詩人如泣如訴的概述,浸含淚血,語言樸實真摯。
頷聯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繪戰場的景象,戰旗獵獵,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隱隱可見。排比點綴手法將作戰陣式寫得極有氣勢,不但寫出了軍隊威武,而且寫出了士兵鬥誌。詩人在詩歌中,選擇了“幡旗”和“甲胄”兩個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戰場特色,也把描寫的鏡頭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壯的氣魄。讀者從詩句裏可以深深地觸摸到詩的主人公脈搏激劇的跳動:激動的心、自豪的情,東闖西突血肉搏殺。
頸聯生死攸關之際,人的心境更是復雜多變、不可捉摸的,在壹陣沖殺之後,感慨也隨之而來。因此頸聯自然地轉入抒情性的敘述。“冰水寒傷馬”,化用陳琳詩句:“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飲馬長城窟行》)這裏表面上是寫馬,實則寫人,巧妙地表達邊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風愁殺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句意,進壹步直抒胸臆。秋風凜冽,塞外草衰,壹派蕭瑟之氣,倍添征人思鄉懷歸的愁緒。這聯詩真實地反映了廣大塞外將士的思想和情緒,也是詩人思想傾向的流露。
尾聯以景作結,“千裏暗黃塵”,既是描繪大漠黃沙飛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戰爭的激烈,征塵千裏遮天蔽日。然而戰士的心中卻充滿了明亮的陽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詞語新穎,內涵豐富,藝術概括力強,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內心世界。他心系著祖國,懷著必勝的信心,視死如歸,繼續馳騁疆場,報效君王。
《城南》原文及翻譯賞析5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翻譯
去年春天,在這戶人家裏,我看見那美麗的臉龐和桃花互相襯托,顯得分外紅潤。
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註釋
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壹作“秖(zhǐ)今”。
去:壹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中記載: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壹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
賞析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著壹前壹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詩的開頭兩句是追憶。“去年今日此門中”,點出時間和地點,寫得非常具體,足見這個時間和地點,在詩人心中留下了多麽深刻難忘的記憶。第二句是寫人,詩人拈出壹個人們猶知的形象——桃花,春風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艷麗,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紅艷,則“人面”之美可以想見;再者,本來已經很美的“人面”,在紅艷艷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顯得更加青春美貌,風韻襲人。壹個耀眼的“紅”字,正是強烈地渲染出這種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氣氛。面對著這壹幅色彩濃麗、青春煥發、兩美相輝的人面桃花圖,不用說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態,詩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歡愛和興奮,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則是說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壹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壹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從故事情節來看,這是壹首即興的詩,它給人看到的似乎只是兩個簡單的畫面——桃花相映著的人面,人面去後的桃花。但是,由於人物的活動貫串其間,由於畫面與畫面、畫面裏(桃花)與畫面外(詩人)的對比、映襯,便巧妙地顯示了人物感情的發生、發展和起伏跌宕的變化,諸如初遇的脈脈含情,別後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隱或現地表達出來了。全詩自然渾成,猶如從心底壹湧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盡。
“尋春遇艷”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後世影響
此詩及其本事很有傳奇色彩,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壹出京劇《人面桃花》。這首詩流傳甚廣,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跡。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禦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後來人們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與桃花相輝映,後用於泛指所愛慕而不能再見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產生的悵惘心情。
《城南》原文及翻譯賞析6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壹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翻譯
春雨迅猛,池塘水滿,遙望群山,高低不齊,東邊西側,山路崎嶇。熱熱鬧鬧地開了壹陣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開過時了,只見眼前春草萋萋,碧綠壹片。
註釋
①路東西:分東西兩路奔流而去
②橫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③亂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賞析
詩人通過桃花、李花容易雕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壹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 《城南》二首描寫了暮春時節大雨過後的山野景象,筆調流暢優美,讀來瑯瑯上口,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惟有青青草色齊”這壹句,沁著水珠的草地鮮亮碧綠,表明雨後的大自然依然充滿生機,這是作者的神來之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格調超逸,清新雋永。
《城南》原文及翻譯賞析7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長安南莊的這戶人家門口,姑娘妳那美麗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交相輝映,顯得分外緋紅。
時隔壹年的今天,故c地重遊,姑娘妳那美麗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裏,只有滿樹桃花依然笑迎著和煦的春風。
賞析:
此詩的由來,是因為壹個美麗動人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以唐孟棨《本事詩·情感》所載最早,最詳。原文如下:
博陵崔護,資質甚美,而孤潔寡合,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壹畝之宮,花木叢草,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護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對,彼此目註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盻而歸,爾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院如故,而已扃鎖之。崔因題詩於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崔驚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在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惟此壹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老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城南》原文及翻譯賞析8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張公多逸興,***泛沔城隅。
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
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
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
翻譯
張公多有飄逸之興致,我們壹起***泛舟於沔城邊。
時值秋季夜空陰月朗照,比之武昌也毫不遜色。
座中諸君陶醉於清亮的光輝中,壹意為歡為自古以來所無。
郎官喜愛這裏的湖水,因此命名己郎官湖。
諸君風流倜儻壹如當年,英名將與大別山同存。
註釋
張公:指李白友人張謂。
武昌都:三國吳帝孫權改鄂縣(即今湖北省鄂城縣)置武昌,遷都於此。故言武昌都。
此山:即大別山。詩人泛舟南湖可望見大別山。
創作背景
根據詩前小序可知,《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秋,當時李白流放夜郎。乾元元年,在今湖北武漢停留時遇到了老朋友張謂。當時張謂以天子使臣的身份出臨夏口,地方長官沔州刺史杜公、漢陽縣令王公,作東道主,壹同歡宴沔州城南湖中。此詩就作於此時。
賞析
小序壹百五十七字,詩五韻,***兩百零七字。詩序互相補充,敘述簡暢秀潔。開始,介紹時間、地點、人物,中間,敘述為郎官湖命名的經過;最後以贊作結。
此詩首二句“張公多逸興,***泛沔城隅”。說他有逸興,是作者對朋友高度的肯定和贊美。這兩句交代與朋友們遊湖之事。“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先表現湖光山色不亞於武昌,再說明良辰美景,興致頗好。“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說明為湖命名因由。據說沔州南湖自李白更名郎官湖後,聲名大噪,直至明代前期,“官湖月夜”為著名的“漢陽十景”之壹。“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是這首詩中比較令人心動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對湖名垂史的願望。寫湖也是寫人,顯示了詩人自信和豁達。
南湖是無名的小湖,地方不過壹城之隅,沒有雕砌的樓臺,但有天生的水月。而此時此刻,涼秋午後,月光如練,水天壹色。天月水月,與人相隨,光徹明媚,可入懷抱。故人重逢,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今夕何夕。詩人不禁覺得這裏的月色極其美妙,興味無窮:”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雖在流放途中,興致亦未稍減。
可是,南湖年年秋月,多少賢豪身歷佳景,只因湖小而無名,無所稱道。而第壹個愛上南湖的,是尚書郎張謂,此便超越了古人。此湖,就應叫”郎官湖“。無名即有名,而首先引為知言的,是文士輔翼、岑靜,兩個無名無位的小人物,正說明論是確論,筆是妙筆。
全詩”文小指大“,贊頌的不移的友情,標舉了自然的奇美,也是壹曲無名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