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17噸級推力的中推變循環發動機已經在研

17噸級推力的中推變循環發動機已經在研

17噸級推力的中推變循環發動機已經在研

第6代戰鬥機采用自然變循環大推力發動機這基本已經成為大國的***識。由於把外涵道的冷氣流直接引入內涵道燃燒,變循環發動機在熱力學基本原理上就天然更加合理,因此其燃燒做功效率更高;不但推力巨大而且相對更省油。

自然變循環發動機相對於以前代次的渦扇發動機還有壹個巨大的進步,這就是渦輪系統本身不再是氣流的阻礙,而且後燃器的設置也變成了不是絕對不可省略的存在。這樣就會導致自然變循環發動機不存在軍用中間推力與加力推力之間的巨大差值。

而且高空高速下燃燒效率更高,風車阻力也更小。因此完全符合第6代戰機普遍高舉高打。作戰全程巡航速度接近或者超過2馬赫的設置指標。真正對變循環發動機深入研發,並且成果可觀的自然還是2大國,最多可能還有能力跟進的就剩壹個羅羅,其他各方在這個領域恐怕連邊都摸不著。

因此對自然變循環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指標,此時已經不再特別追求加力極值。最終大致是18噸級、22噸級、25噸級三個檔次。現在2大國基本都已經達到或超過了18噸級推力這個第壹檔;已初步具備用來裝上6代機首飛的標準。

未來批量裝機版則定位在20到22噸級,最終到6.5代時達到25噸級的理想狀態。因此對應的推重比就是12、15與17。實際上最早的壹批自然變循環,也就是曾經裝載YF23上,輕易飛出1.7馬赫巡航速度的F120發動機的絕對推力值並不大,只有13噸左右。

按照慣常的推重比指標,只算是8.5的標準,但是F120最大的獨門絕技是在高空高速下仍然基本不減推力,在2萬米高空仍然有11噸以上的絕對推力值。因此才能飛出極高的超巡馬赫數;這是過去所有的普通渦扇都做不到的。

而從F120到目前正在研發的主力變循環型號,不論指標有多高。絕大部分都仍然都屬於大推的範圍。那麽是否還有中推型號的變循環同時在研?這個疑問是可以肯定的。因為既然J35已經成了海基基本裝備,那麽就必然要上大批量。

而陸基版也會生產不少,大量的大型無人機也會用到。還有壹個出口問題。這樣中推發動機就不再是過於梟龍時代可有可無;可以臨時用國外型號“臨時對付”的狀況。而必須與6代機的禦用變循環型號壹樣成為研發的第二個重中之重。

雖然WS19A已經在向14噸級邁進,已達到全球4代中推中的頂尖水平。但是仍然無法與標準的變循環發動機壹決高下。因此中推也必須同步,進入第5代超級變循環的行列中。到這裏有人可能要說,為何壹定要在艦載機上纏著中推不放,J15到J15T不是也壹直用大推嗎?

為什麽不搞大推上艦?甚至最終發展成變循環的大推上艦。這裏主要還是壹個最大攔阻極限的問題。不論滑躍起飛還是電磁彈射起飛,都可以逐步發展到40噸級。未來出現電磁彈射起飛的50噸級大型無人艦載機也不要感到奇怪。 因此在起飛階段,大推力發動機可以盡情發揮。

但是,攔阻降落的最高極限卻幾乎是40年來都沒有多大的提高。不論是油缸攔阻還是電磁攔阻,基本都不會超過23噸級的極限。可見的未來最多升級到25噸級。這就導致無論起飛期間的艦載機多麽動力強勁,完成任務歸來的飛機,都必須乖乖的“瘦身”到23噸級以下。

否則即使,攔阻阻尼裝置本身受得了,那麽進行攔阻的鋼絲繩的彈性系數也受不了。這就導致起飛期間的J15T無論多重,返航攔阻前必須減重到23噸級,還要確保留下足夠的安全內油。如果攜帶壹批貴重的彈藥返航,就必須提前扔到海裏。

而采用中推重型模式,僅僅2臺發動機就可以減掉1噸級的返航自重,無論轉化成安全余油還是貴重彈藥都是最值得的。為此第5代中推變循環必須同步研發,早期版本可以到15噸級推力,批量裝機版至少17噸級推力。J35A才算是足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