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可以接受年齡相差25歲的另壹半呢?我想,在妳沒有遇到之前,大部分人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妳遇到之後呢,應該可以接受,因為愛情是跨越年齡跨越文化差異甚至跨越性別的。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故事的主人公是13歲的北大“女神童”,考上哈佛大學後嫁給了53歲的美國大叔,如今怎麽樣了?
今天故事的女主人公叫做田曉菲,從小在壹個家庭文化氛圍很濃厚的家庭長大的,父母都從事文學方面的工作。在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之下,田曉菲四歲時就開始寫詩了,童年時期已經出版發表過5部詩集,後來直接從初中進入北大學習,讓很多人都羨慕不已。我想,田曉菲除了過人的天賦外也有自己辛勤努力的汗水才能取得現在的成就吧!之後田曉菲進入北大學習,年紀還比較小,在她大三那年,正好趕上北大90周年校慶,她寫下了壹篇《十三歲的際遇》,這首詩寫出來後得到了大家壹致的認同,不僅用詞精準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它表達了對北大的眷戀深情和對未來的期許,後來這首詩也入選了國內中學課本。
在北大學習期間,田曉菲結識了當時在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哲學教研室任教的海子,海子作為壹名詩人,帶給我們無數傑出的詩作,他是壹名偉大的詩人。在1989年田曉菲得知海子臥軌自殺,她沒辦法理解為什麽海子沒辦法堅持下去。
於是,田曉菲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兩年後,她就遠赴美國,到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攻讀博士。在美國讀書期間,田曉菲認識了比她大25歲的哈佛導師,他是著名漢學家、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系主任,名叫斯蒂芬·歐文,同時田曉菲也變成了美籍華人。這壹時間讓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北大辛苦培養的人才,竟然壹轉身變成了美國人,不過在不觸犯法律的情況下,我們都不應該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
最後田曉菲成為美籍華人,其實在13歲她所創作的詩篇《十三歲的機遇》中也已經有所暗示了,“總有壹天,北大,我會離妳而去。妳卻永遠年輕,微笑著,擁抱壹代又壹代青年人的夢想……”田曉菲的老公從小就對詩歌有著濃厚的興趣。1972年,他獲得耶魯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後來成為耶魯大學的老師。
他在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書時,與田曉菲相遇相知相識相戀,從師生關系到最後變成情侶也是經過了壹段時間。到美國後的田曉菲也是很努力地學習,在1991年獲得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在1998年6月,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她的努力沒有被辜負。畢業後她應聘柯蓋德大學東亞系的客座助理教授,壹路走來也算是順利。
和美國老公的相識要從田曉菲赴美攻讀博士開始說起,當時他作為田曉菲的導師,自然日常的交流會比較多,慢慢他發現田曉菲是個非常有才氣的美麗的東方女孩,於是他喜歡上了這個女孩子。
經過在畢業時的順利表白,1999年元旦,他們也踏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後的田曉菲壹直都在努力地工作和學習,事業也取得了很大額進步。1999年,任康奈爾大學中國古典文學助理教授,2005年7月,任哈佛大學副教授,在2006年,她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這壹切的成就都來自她的努力和堅持。
田曉菲和老公因為都喜歡漢語所以相知相戀,婚後他們也雙雙在研究漢語,還發表了很多著作,田曉菲出版了《秋水堂論金瓶梅》,《塵幾錄:陶潛與手抄本文化》等等。田曉菲的老公宇文所安的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的有:《初唐詩》、《盛唐詩》等等。
他們相守20多年,互敬互愛,感情非常好,當初國人所不看好的這段婚姻,並不是就不幸福,只要兩個人相互理解,只要有愛,其他都不會成為兩個人在壹起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