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雖有佳肴仿寫作文

雖有佳肴仿寫作文

1. 讀《雖有佳肴》有感300字作文

《雖有嘉肴》中說“教學相長也”,也就是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對於這壹點我深有感觸,不但有客觀分析上的體會,也有主觀上的感受。

若單從理論上來看,《雖有嘉肴》所要表達的主旨很符合科學理論。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已經認識到學習之後復習的重要性。妳要問了,這復習又和教有什麽關系呢?其實這教人就相當於將自己學過的知識同自己的理解壹起復述壹遍給別人,無形之中就把自己學過的知識復習了壹遍,加深了自己的記憶。

除了理論,我自己也過有親身經歷。

有壹次,老師在壹堂課上壹下子講了很多內容,還說明天就要壹個個考這堂課講的內容還有我們的理解。大家都驚呆了,嚇得魂不附體,因為大多數人上課時都沒有聽,況且哪怕是聽了,也不會壹下子記住這麽多東西。

剛剛下課,就有成堆的同學圍到我的身邊,向我詢問問題。看著大家可憐兮兮的眼神,我只得壹個個回答,硬生生的將剛才課堂上的內容同我的理解全部都講了壹遍……

第二天早上,大家壹個個被叫起來回答。老師這次可真是烏龜秤砣—鐵了心。老師這次為了壹個個考我們,還特意和其他的老師換了課。大家壹個個被叫了起來,卻壹個個都只能無言以對,只剩下沈默,沈默……

這沈默的死寂徹底摧毀了我的信心—我到底能不能應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呢?

壹切來得是那麽得快,快得令我無法接受現實—到我了。在老師的狂轟濫炸之下,我死死頂住,將問題逐個擊破。終於,老師說了壹句讓我十分開心的話:“妳可以停了。”我摸了 *** 口,長舒了壹口氣:要是昨天我沒有在同學面前將課堂上的內容再復述壹遍,哪來今天這麽深刻的記憶呀!

科學與事實又壹次證明了古人的智慧,同時讓我明白了壹個道理:不要認為教別人等於浪費自己的時間,其實,如果妳肯靜下心認真的教壹教別人,可能妳其中的收獲會比學到的知識要寶貴的多。現在,我時時刻刻踐行著這句真理,因為我知道,有了它,成功的曙光就在前方!

2. 雖有佳肴的譯文雖有嘉肴譯文翻譯

原文:《禮記·學記》:“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譯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1)“雖有嘉肴”,“雖”,連詞,雖然.“嘉肴”,美味的魚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魚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動詞,吃.“其”代詞,指代“食”的對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的.(4)“弗學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連詞,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過來要求自己.(8)“自強”,意思是自己努力.“強”,竭力,盡力.(9)“故”,連詞,所以.(10)“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3. 《雖有佳肴》翻譯出來, 並寫出來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鉆研。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壹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壹“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壹“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學校)裏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壹年對學生考查壹次。第壹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壹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學生能舉壹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壹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唯其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

古書上說:“(求學的人)應效法小螞蟻銜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學習,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壹入學就產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誌願去學習。

(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他們什麽,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註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

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宮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誌”,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內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好灑掃應對的知識,課內就學不好禮儀。

可見,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於對待所學的正課。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內受業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

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於與群眾交朋友,並深信所學之道,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兌命》篇中說?只有專心致誌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在學業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壹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

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

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雖然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學的目的也就達不到,其原因就在這裏啊!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觀摩。

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堅固不易攻破的趨勢;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雜亂無章而不按規律辦事,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壹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壹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

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鉆研。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壹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壹“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壹“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學校)裏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壹年對學生考查壹次。第壹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壹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

第九年學生能舉壹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壹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唯其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

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