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有人說,“在信息社會裏,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應當用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

有人說,“在信息社會裏,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應當用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

此觀點錯誤。

(1)商品生產過程是各種生產要素結合在壹起發揮作用的過程,各種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而言,土地、材料、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是商品使用價值的物質要素,與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壹起,***同構成了使用價值的源泉。但就商品價值的創造而言,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唯壹源泉,離開了人的勞動,價值增長就不可能實現,勞動是價值的唯壹源泉。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

(2)在信息經濟社會中,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給人類的生產帶來極大的方便。在這壹時代,知識和技術甚至成為首要的生產力。但價值的增長源泉仍是勞動,而不是知識。知識不創造價值,它本身的價值也必須通過生產者的具體勞動才能轉移到新產品中去,成為商品價值的壹個構成部分。

(3)此觀點的錯誤在於,沒有認清價值的來源。

這個回答是馬哲的標準答案,如果妳還要多加內容的話就要從下面的內容裏面挑選了:

《資本論》第壹卷,第壹章《商品》1、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價值實體,價值量):

總之,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壹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壹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壹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勞動價值理論)。

所謂物以稀為貴,是指盡管得到這個稀罕物所付出的勞動可能不多,比如是天下掉下來的,但要生產出這個稀罕物所需要的勞動量是很大的,否則人們很快就能生產很多這樣的東西,它也就不稀罕了。在歷史上,鋁曾經因為生產技術的關系,比黃金還貴。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任何物的自然worth〔價值〕都在於它能滿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約翰?洛克《論降低利息的後果》(1691年),載於《約翰?洛克著作集》1777年倫敦版第2卷第28頁)

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滿足人的需要的東西未必都是實在的商品體,比如壹頓美味的晚餐比壹頓原材料相同但平淡無味的晚餐,就多了壹種看不見、摸不著但感覺得到的東西。因此,服務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只是“服務”這種“物”,在使用或消費的前後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費的過程中存在並得到實現。而且“服務”這種使用價值的量不大容易計量,壹般與它所作用的實在商品體的量有關。顯然,炒兩盤同樣的菜所包含的服務的量是炒壹盤同樣的菜所包含的服務的量的兩倍。由於使用價值才是構成壹個社會的財富的物質內容,因此,股票市場的漲跌並不代表壹個社會的財富的增加或減少。而且發明創造對壹個社會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發明創造增加物的有用性,也就增加了使用價值或使得使用價值的增加成為可能。象鐵礦石和石油都是由於制鐵和石化技術的出現而成為有(使用)價值的或更有(使用)價值的財物。

《資本論》第壹卷,第五章《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2,價值增值過程:

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壹,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壹,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

如果我們現在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比較壹下,就會知道,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壹定點——盈虧平衡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到這樣壹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壹點,那就成為價值增殖過程。

其次,如果我們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勞動過程比較壹下,就會知道,構成勞動過程的是生產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在這裏,運動只是從質的方面來考察,從它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從目的和內容方面來考察。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同壹勞動過程只是表現出它的量的方面。所涉及的只是勞動操作所需要的時間,或者說,只是勞動力被有用地消耗的時間長度。在這裏,進入勞動過程的商品,已經不再作為在勞動力有目的地發揮作用時執行壹定職能的物質因素了。它們只是作為壹定量的物化勞動來計算。無論是包含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或者是由勞動力加進去的勞動,都只按時間尺度計算。它等於若幹小時、若幹日等等。

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實體

這是勞動價值論第壹個方面的含義,它強調勞動價值論中“勞動”二字的含義及其理論價值。它強調和認可了勞動在創造社會財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確認了勞動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條件。它來源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來源於馬克思對勞動大眾的關切和重視,與他壹貫地以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的階級立場和思想方法壹脈相承。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精華部分。

今天人們生產產品、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再是以生產簡單工具和簡單日常用品為基礎的、只需要很簡單的工藝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簡單勞動,而是需要許多現代化的機器設備等資本要素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復雜勞動,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鏈條也大大地拉長了。但是,即使是最復雜的生產工具和機器設備,如果向前層層推移,最終都歸結於人類的活勞動,勞動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勞動創造價值仍然是正確的

以下是所謂知識價值論的有關內容:

知識是勞動產品,是有價值的。但是,由於把知識作為勞動產品的認識的時間還不長,知識產品的價值與價格理論上還存在著許多盲點。

知識是怎麽產生的呢?知識首先是在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中同物質產品壹道產生的,物質產生的生產實踐,既能生產出物質產品,也能生產出知識產品。有物質產品的生產,就有知識產品的生產。知識產品首先是與物質產品的生產相伴隨的。就像是人類壹般先生產原料產品,再有加工產品樣,知識也先有原料知識,再有加工知識。原料知識壹般就是跟物質產品壹道生產出來的;而加工知識,是對原料知識進行加工後產生的知識產品。壹般地,原料知識產品不會用來交換成為商品,但加工知識可能被用來交換,因為,進行知識加工的勞動者,可能難以直接參加物質產品的生產實踐,這就是社會分工的需要。

進行知識加工的勞動者也需要維維持生命健康,就需要把自己加工出來的產品拿到市場上去交換,從而換回維持自己生命需要的物質產品。知識值不值錢,是否受社會和市場歡迎?決定了知識勞動者收入的多少。維持知識勞動者的生命健康就是知識的生產成本和知識的交換價值。

但是,顯然知識的價值不只這個內容,還應有更豐富的內容。

首先,專業的知識勞動者其所獲得的原料知識壹般不是通過交換得來的,而是通過無償性的知識社會交流獲得的,知識的這部分價值會轉化到通過加工後的知識產品中,但知識勞動者壹般不會計算它的價值,不會把它計算到交換價值中去。具有產權的知識,其價格或者說交換價值,壹般只是知識勞動者為生產知識所付出的成本加合理的利潤,而不包括知識的原料價值。知識的原料價值沒有轉化成有產權的知識的價格或者是交換價值。也就是說,具有產權的知識,其真正的價值大於其交換價值或者價格。人們購買知識,不但是看中了知識的物理性的使用價值外,還看中了知識所包含的沒有通過交換的知識價值,這部分價值也會象知識的價格壹樣轉化成新的價值,從而讓購買者在轉化知識產品中獲得更多的價值,這就是壹種價值增值現象。可以這樣說,任何價值增值現象都是知識價值轉化的結果。人的生產能力為什麽能夠提高?還不是因為人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自己的生產能力。產出為什麽會大於投入從而有壹個商品價值增量?還不是因為知識的非商品性價值轉化成了新增的價值。

但是,當知識產品的價格過高時,會把知識價值中的壹部分無償性、非商品性的價值商品化,從而使得知識價值中的非商品性價值大大降低。從而給購買者通過知識應用轉化而獲得商品價值增值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大大降低。這又不利於知識的商品化,不利於知識產權經濟的發展。因此,任何享有某種知識產權的人,都必須認真考慮這樣的問題,壹是其占有的知識的價值是不是完全都是自己勞動所得?其中有沒有從社會無償吸收的知識及其價值?如果有,如何處分這部分價值?如何讓這部分價值回饋社會?二是知識產權如何合理定價?從而既保證知識勞動者的利益,又有利於知識價值為社會服務?

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是價值的實體

這是勞動價值論第壹個方面的含義,它強調勞動價值論中“勞動”二字的含義及其理論價值。它強調和認可了勞動在創造社會財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確認了勞動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條件。它來源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來源於馬克思對勞動大眾的關切和重視,與他壹貫地以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的階級立場和思想方法壹脈相承。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精華部分。

今天人們生產產品、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再是以生產簡單工具和簡單日常用品為基礎的、只需要很簡單的工藝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簡單勞動,而是需要許多現代化的機器設備等資本要素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復雜勞動,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鏈條也大大地拉長了。但是,即使是最復雜的生產工具和機器設備,如果向前層層推移,最終都歸結於人類的活勞動,勞動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勞動創造價值仍然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