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歸流河水利基礎設施現狀
1、工程老化失修,效益日益衰減。
2、溝河淤積嚴重,排澇能力不足。
3、渠系配套不完善,水利用系數低。
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1、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勞動力投入不足。
2、管理體制不完善,政策法規不配套。
3、城市化過程中考慮農業發展規劃不夠。
三、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與對策建議
四、展望未來
論歸流河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現狀及對策
摘要根據《內蒙古8337發展思路》,為搞好“三農三牧”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通過實施水田開發戰略,本著新建和挖潛並舉、開源和節流並重,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科學規劃、遠近結合、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紮實推進水稻生產,壯大綠色食品基地,鞏固區域經濟基礎,創建抗旱高產穩產農田,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整體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步伐。 但農田水利設施狀況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影響農民收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我區的農田水利取得了蓬勃發展,但有些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由於資金問題年久失修,滲漏嚴重,再加上我地區為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幹旱地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僅為450毫米,年內分布不均,春季降雨量僅50毫米左右,是旱災的高發區。為加快實施水田開發,進壹步提升我市區域經濟整體活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壹些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仍然“靠天吃飯”, 有的完全失去了灌排功能,在洪澇面前束手無策,狀況日趨嚴重。本文著重介紹歸流河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現狀與對策
壹、基礎設施現狀
(壹)、工程老化失修,效益日益衰減
我區大部分農田水利工程修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限於當時的條件,僅是是土渠,無防滲層,標準不高,而且基礎設施配套不齊,經過日曬雨淋,工程老化、
破損嚴重,灌排能力下降,運行效益遞減,服務農業和抗災的能力都不強。主要表現在:(1)排灌設備老化,現有小型樞紐僅1個,啟閉設備失修、止水橡皮老化;偷盜農田水利電網、水泵等設施的現象嚴重。(2)配套設施簡陋,我地區田間灌溉渠道總長約40km,都是土渠,有的地段就像小河溝壹樣;(3)效益退化,主要原因是這些工程建設時有的就未按設計要求進行,加上年久失修,投入不足。此外城鎮經濟發展、開發區及商品房開發、農村建房、修路等侵占耕地,也導致灌溉面積下降。
2、溝河淤積嚴重,排澇能力不足。
我地區水田面積為16000畝,治理的難度較大。溝河淤積嚴重,平均淤積深度達到1.0m,甚至有的土渠已經平了,農田排澇能力不足,排澇標準不足10年壹遇,農村水環境日趨惡化。
3、渠系配套不完善,水利用系數低。
由於已建成渠系建設標準偏低,渠系完好率低,造成輸水損失大,國家每年雖有資金投入,但投入經費較少,不能維持渠系正常運行。水庫的灌溉作用難以發揮,有效灌面逐年減少,全區多數灌區尚未進行全面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灌區幹、支渠的工程配套率很低,同時灌區鬥渠、農渠及渠系工程也很差 。
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
(壹)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勞動力投入不足
土地承包到戶後,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對興修集體所屬的農田水利積極性不高。由於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外出打工,現行農村的籌資酬勞辦法未能發揮預期作用。此外,由於壹些地方財政困難,以往地方配套資金並未完全落實,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許多地方已經多年沒有組織過冬春等大興農田水利的活動,多年沒有對田間河道進行疏浚和修復。多年來,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主體是農民,主要來源於鄉提留、村統籌、“兩工”、各種集資攤派以及收取的服務費、罰款等。稅費改革後,農民投工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幅減少,村提留、集資等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等都沒有了,而各級財政尚未相應加大投入,市場化的辦法和“壹事壹議”政策只能少量解決農田水利建設資金來源。由此,稅費改革後造成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地方配套資金難以落實,農田水利項目配套資金到位困難,給項目實施帶來壹定影響。另壹方面,由於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形成農村勞動力相對匱乏,直接影響工程進度,特別是需要大量群眾投工投勞的工程。農村勞動力價格普遍較高,有的地方甚至高於城市。
(二)管理體制不完善,政策法規不配套
農田水利建設存在多頭管理現象,由於投入渠道分散,運行環節繁多,造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難以形成合力,不利於從農業發展實際來實施項目,項目監督和評估難度加大,重復建設和管理主體缺位的情形並存,難以提高項目資金的使用效力和效率。在項目安排上,標準農田建設等這樣的項目偏少,沒有也不可能
在壹定區域性內全面實施。在項目落實上,受已有農業生產條件限制,壹般都落實到生產條件好的鄉鎮、村,真正急需改善生產條件的村卻得不到項目支助。在項目實施上,沒有考慮農田設施的後續使用和修繕。
從整體來看,適用於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法規少、不配套。尤其是地方性法規難制訂、難執行,導致管理工作無章可循,矛盾較多,阻力較大。雖然完成了對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的改革任務,但整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和改革的任務還尤為艱巨,管理體制不完善的問題影響了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
(三)城市化過程中考慮農業發展規劃不夠
城市化推進過程中,造成河道淤積、田間路網管網破壞嚴重。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沒有或很少考慮農業發展規劃,特別是農田排灌設施,使得道路等大型設施建設對田間路網管網破壞嚴重,造成臺風大雨排水不暢,使得部分地區出現了“不怕旱,只怕澇”的情況。
綜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轉農田水利老化失修的嚴重局面,切實解決農田水利問題,而任其發展下去,將危及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的穩定。椒江區多數農田水利工程急需完善、配套、改造、續建,諸如灌區、排水溝、機電泵站等急需完善配套和改造建設;由於農業發展的需求,需要新建設壹批農田水利工程,諸如新建灌溉泵站、灌排渠等;由於投入面比較小,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緩慢,需要進壹步加大投資和建設力度。同時,更要研究探索新的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機制,加強工程管理。
在控制、調節、分配天然水以適應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時,受自然條件、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大,工作的季節性很強,需要有專門的水文測報系統(見水文測驗、水文預報)、水利調度系統和相應的水利通信系統及時掌握水情、工程情況變化,進行調度指揮。②水利工程,特別是壩、堤、水閘等壅水、擋水、泄水建築物,壹旦失事潰決,會造成嚴重的甚至是毀滅性災害。因此,保證安全十分重要。③水資源可以多目標開發、綜合利用和在壹定條件下重復使用。因此,管理運行中有很大潛力可挖。④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水的需求不同,常有很多矛盾,需要在運行管理中協調,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有權威的統壹調度指揮。⑤水利管理需要多方面的科學技術知識,是壹門交叉學科。它需要技術科學與管理科學的知識,也需要水利科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如經濟、法律、環境保護等)的知識。⑥水利工程分布面廣,易遭破壞,需要依靠群眾和社會力量進行保護管理。
三、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與對策建議
為了更好的服務農民,保障農田用水,特提出以下建議:
(壹)加強前期工作
以高規格的規劃設計為水田開發提供技術保障,明確前期經費渠道,積極籌措前期工作經費,加大對前期工作的投入力度,保證水田開發各項前期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提高農田水利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提高農田水利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農田水利建設責任心和緊迫感。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生命線,各級要增強責任意識,高度重視興修農田水利工作,建設好、管理好農田水利設施,加大對偷盜農田水利設施、電網等的打擊力度。隨著農村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必須從認識上更新觀念,以科學的態度改善水利管理的體制,從領導決策、政策的執行、任務的分工,到工程的合理性,工程設施的完備性,工程質量的可靠性,認真規劃設計,精心施工建設,加強管理,建壹處成壹處、完善壹處,不留後患。
(三)積極籌措資金
積極籌措資金以完善的配套工程為水田開發提供物質保障。鼓勵、引導和支持廣大農民群眾,按照'民主自願、註重實效'的原則籌資投勞開發水田。同時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支持,采取更加務實有效的措施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建立水利、農業開發、土地整理、扶貧等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籌措機制。提倡在統壹規劃指導下,以縣為單位整合各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提高投資效益。
(四)制定優惠政策
制定優惠政策以明確的激勵機制為水田開發提供政策保障。由於水田開發初期稻農的直接投入與其它大田農作物比較相對較大,因此,各地對新開發水田區可采取前兩年不收或少收水費,'民辦公助'項目投資也要給予重點傾斜,調動農民開發水稻生產的積極性。
建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機制,吸引社會投資和民間資本投入。建議設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用於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修復,並對農田水利所需節水機具及材料、用水、用電等實施適當補貼。建議在積極爭取國家對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投入的同時,市、區、鄉鎮三級政府從預算內新增財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資金,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發動群眾投資投勞等的形式,對農戶投資投勞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給予獎勵補助,發揮好政府扶持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同時,按渠道的大小分類進行維修、維護。建議區、鄉鎮兩級承擔的農田水利設施修復等投資應以鄉鎮為主,合理確定區級與鄉鎮投資的比例。
要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作用,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由村民自主決策、民主管理,討論制訂村規民約,采取換工互助、多戶聯合、以勞折資等多種形式,解決壹家壹戶不能解決的事和跨村聯合辦工程,重點探索總結“民辦公助” 的新路子,充分挖掘和發揮受益群眾在項目工程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在符合規劃、履行審批程序的前提下,鼓勵群眾以多種形式興辦小型水利工程,允許鄉村集體組織通過承包、租賃、拍賣等方式轉讓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加快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新模式。
參考鏈接:/bp-b0qd46caec3a87c24028c4d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