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就是為什麽有調查顯示,在中國消費者偏好的線下潮流娛樂方式裏,“劇本殺”已經排到前三,僅次於看電影和運動健身。它的受眾還都是中堅人群,26-40歲的消費者占了77%。
無論線下體驗店還是手機APP,“劇本殺”如今已成為頗受年輕人青睞的休閑方式。這壹娛樂形式何以風靡全國?它的強大魅力來自於哪裏?或許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壹番。
觸及人性——釋放“謊言”快樂
劇本殺與我們熟悉的所有“殺”類遊戲(如狼人殺、三國殺等)壹樣,充斥著謊言和套路。妳要贏,妳就得編得出壹套像樣的謊言。
在多人互動情況下,光靠自己吹牛、說謊也是沒有用的,妳還要做到能逼真地說謊並且成功圓謊。正是“謊言”元素,讓這類遊戲變得更吸引人了。為什麽?因為“謊言”是人性的底層元素,具有進化上的意義。
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生存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自然環境和群體社交環境都極其殘酷,要生存似乎就不得不使用說謊這個技能。英國聖安卓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理查德·拜恩曾發現,某些猴子和猩猩完全可以為了自身利益而互相欺騙。比如說,有的猴子會假裝對美食缺乏興致,以誤導其他猴子,這樣它就可以乘其不備將食物偷走。
人也是壹樣。不光是成年人,連小孩子都是撒謊的高手。曾獲“菠蘿科學獎”心理學獎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曾對1200名2-17歲的兒童以及少年進行研究,發現2%的兩歲幼兒已經學會說謊,50%的三歲孩童“不老實”,四歲孩童會騙人的比例更是將近90%。年紀越大,說謊的比例就越高。到了12歲,幾乎每個兒童都會說謊,甚至得出“早撒謊的孩子更聰明”的結論。
由此可見,“劇本殺”等互動遊戲之所以極速風靡,是因為可以讓人類的“謊言”本能得到充分釋放。這遊戲觸及了人性的底層動力,從而讓玩家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盡情體驗“說謊”樂趣。
社交神器——邂逅“趣緣群體”
劇本殺還帶社交屬性。
因為“劇本殺”可以使陌生的人很快就熟絡起來。在社會學領域,有個概念叫作“趣緣群體”。顧名思義,就是指因同樣的興趣愛好聚集到壹起的人。“劇本殺”提供了壹種虛擬的人際場域,不論什麽身份,壹旦進入到這場遊戲中,那就意味著要在同壹個時空中經歷壹段故事,即使是“拼車”玩的陌生人,也會被迅速代入團體氛圍中,互相熟絡起來,這對於增進關系很有幫助。
除此之外,“劇本殺”遊戲能夠創造兩種獨特的親密情感——快樂尷尬和間接驕傲。快樂尷尬就是通過相互調侃、打趣等手段,強化彼此之間正面的感受,其實說白了就是大家互損,或者是善意地黑別人。有句話說“愛到深處自然黑”,如果彼此之間壹直說話都是客客氣氣的,反而讓人覺得很生分,所以互開玩笑這種事,可能只有交情到了壹定份上才會發生。在“劇本殺”的復盤階段,大家免不了相互吐槽,但是這些話應該並不影響大家的感情。
間接驕傲就是通過指導、幫助他人讓他人獲得成功,從而增強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劇本殺”中,資深玩家喜歡“傳幫帶”,經常指導經驗比自己少的夥伴,幫助他們迅速熟悉遊戲技巧,並從這壹過程中獲得壹種成就感。
假戲真做——巧用“自居效應”
“劇本殺”的魅力還體現在讓玩家扮演特定角色,賦予壹種新鮮的生活體驗。
玩家參與遊戲後,通過領取不同角色來扮演劇本中的富翁、偵探、大俠等角色,這些經驗都是現實中很難獲得的。“劇本殺”可以讓玩家在短暫時間內,獲得壹種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機會嘗試的人生體驗。
更有趣的是,劇本殺還可以依托角色扮演喚起“自居效應”,讓玩家在心理層面汲取角色的優勢,獲得人格成長。顧名思義,“自居效應”指的是人們會逐漸獲得他們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質,就像壹句英文諺語所言“Act as if,So you are”(表現得好像妳原本就是這樣)。表演戲劇的方法能夠通過持續的心理練習,讓玩家不斷地進入壹種角色,久而久之,玩家會發現自己“出不了戲”了,於是會獲得這種角色的壹些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