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沒有專門對士分過類
戰國時期“士” 的類分
戰國文獻中,以“士”為中心組成的稱謂和專用名詞,據粗略統計有百余種。這不僅說明士階層的復雜,也說明他們的行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為了區分不同的士,當時的人便開始對士進行類分。《墨子·雜守》篇把士分為“謀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書·算地》把士分為“談說之士”、“處士”、“勇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莊子·徐無鬼》把士分為“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根據士的特點、社會地位等情況,大體可分成三大部分:
(壹)武士。其中又分不同類別。第壹類是國家的武裝力量。由於技能、職掌、兵種以及國別等不同情況,又有各式各樣的稱謂:“選士”、“練士”、“銳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禦之士”、“材伎之士”、“虎賁之士”、“劍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類是俠士。典籍中稱之為“俠”、“節俠士”、“遊俠”。這些人的特點是見義勇為,為知己者死。第三類是“力士”,指力氣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韓詩外傳》卷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這裏把操筆桿的稱為文士。其實文化人,包括辯士,皆可稱為文士。早在戰國之初,墨子就曾對文士的特點與文士的不同類型作過劃分,他說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1]。德行、言談、道術應該說是對文士的類分。戰國史籍中有關文士的各種稱謂不下三、四十種。這幾十種稱謂,大體可歸入如下幾類。第壹類可稱為道德型。這壹類的士把道德修養作為奮鬥目標。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道德品質意義上給士下定義或概括士的特點和本質。如孔子說:“士誌於道。”[2]《呂氏春秋·正名》記尹文與齊王的對話:“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道德之士的稱呼計有:“通士”、“公士”、“直士”、“誌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勁士”、“正士”。第二類可謂之為智能型。這些人重在知識和學以致用,有如下稱謂:“文學之士”、“遊學者”、“法術之士”、“智術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辯之士”、“遊說之士”、“遊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賢能之士”、“策士”、“任舉之士”、“傾危之士”等。隱士可以說是以上兩類的附類或兼類,這類士因種種原因不為官。不出仕並不是都不關心國計民生、社會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隱士發表了許多評論時政得失的言論,甚至提出系統的理論,成為壹家之言。有些隱士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聲望,君主貴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卻拒不受命。也有些隱士是壹時的,隱居只不過是靜觀待機之術。與“隱士”相同或相近的,還有如下稱呼:“居士”、“處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巖穴之士”、“貴生之士”、“高士”、“閑居之士”等。第三類可謂之技能型。這部分人又可分技藝之士、商賈之士、方術之士三部分。技藝之士指有壹技之長和專門技能的人。《商君書·算地》說:“技藝之士資在於手。”《韓非 子· 顯學》說:“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商賈之士指經營工商業之士。例如管仲、鮑叔早年就曾經商。範蠡是士人經商致富的典型。子貢既是士,又是大商人。戰國時期的白圭也是著名的士兼商人。到戰國有了“商賈之士”的說法,《商君書·算地》說:“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方術之士指蔔、巫、相面、看風水、求仙藥之類的士人。如《荀子·非相》:“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戰國時期這壹類的士人頗為活躍,有的參與國政。“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於國,莊王見而問焉。”[3]秦始皇統壹之後,“悉召文學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4]。
(三)低級官吏。有些低級官吏稱之為“士”。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壹種是司法官的屬吏稱“士”,《孟子·梁惠王下》載:“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為高級司法官,“士”則為較紙級的屬官。第二種是指基層臨民的官吏。這種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雲:“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觀》把“裏尉”稱之為“士”。第三種泛稱各種屬吏。《禮記·祭法》:“庶士,庶人無廟。”註:“庶士,府吏之屬。”
還有壹些難於歸類的。如“勇士”、“國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車士”、“都士”等。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復雜和在社會上分布面之廣,這說明士是社會中最活躍的壹個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