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鄉村主要有四個缺點:
(1)交通條件較差
這是偏遠鄉村最突出的問題。因為交通制約,運輸成本比較高,相同的產品能夠獲得的效益就很少。比如,城郊農民生產的白蘿蔔可以賣到城市的菜場,壹畝地壹季白蘿蔔可以賣到10000元左右,而偏遠鄉村的白蘿蔔只能夠自己用作養殖業的飼料,無法賣,只能夠以後用養殖業的肉產品掙錢。那樣壹是周期很長,遠水不解近渴,二是效益無法統計,說不清楚。
(2)經濟條件比較差,資金投入不足
由於偏遠鄉村對外交流困難,很多出產於當地的土特產品都難以進入市場。有的即使能夠進入市場,也難以得到比較理想的售價。所以,偏遠鄉村即使能夠有壹些出產,但真實的利潤往往都是被中間商拿走了,生產者難以獲利,掙的只是壹點汗水錢。
(3)信息比較閉塞
雖然經過國家對鄉村的多年投入和建設,偏遠鄉村的各項硬件都有很大提高,但還是落後於城郊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很多時候,偏遠鄉村獲得的信息都是已經過時了的信息,而用這種過時的信息作為創業依據也是很有風險的。
(4)科技教育落後,人才缺乏
由於地處偏遠,教育不發達,很多科技知識掌握比較差。正是因為教育上的差距,人才培養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要求。有的即使能夠培養出來,也多是在他鄉,留下的比較少。
針對偏遠鄉村的不足,創業者應該在如下方面做文章:
壹是盡量避免生產低值產品,註意發展高值的產品。像白蘿蔔之類的常規大宗蔬菜,就不能和城郊的農民競爭。因為不管偏遠鄉村的生產者怎樣競爭,消費者是不可能為妳的運輸成本買單的,妳的價格比不過城郊農民。但是,妳如果采用生產自己特點的蔬菜,比如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或有機食品,這就是城郊無法比的,因為城郊的環境比不過鄉村。
二是可以改變經營思路。如通過努力,將鄉村的環境建設好壹些,多種些樹木、花草,再建壹些農家樂,可以將壹些城裏人吸引到鄉村旅遊,再出售壹些當地特色農產品,把運費轉嫁給旅遊者。也可以將當地的農產品進行加工增值,組織壹些能工巧匠,改良傳統工藝,使傳統農產品煥發出青春。
實例1:柏楊豆幹的生產
柏楊豆幹的產地——湖北省利川市柏楊壩鄉,位於湖北省西南邊陲的齊嶽山下,與重慶市的奉節縣相鄰。該地距利川城26千米,距州府恩施126千米,距武漢約730千米。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如果趕長途公交車從柏楊鎮到武漢,至少要趕三天,交通十分不便。經過多年建設,現在交通車比較方便了,但是交通對當地經濟發展壹直存在較大的影響。勤勞的當地人並沒有被困難限制,還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經濟。柏楊壩村有壹股很好的泉水,人們長期用這個泉水加上傳統工藝制造出來的豆腐幹很有特色,在當地很受歡迎,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後,當地的藝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大膽創新,在原有基礎上形成了多種獨具風格的特色產品,成為當地推向外地市場的代表產品之壹。2011年1月16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將柏楊豆幹工藝列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柏楊豆幹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2012年4月26日,新華網以“柏楊豆幹:不用鹵水點豆腐”為題進行了報道。在當地柏楊豆幹的第五代傳人沈金忠的帶領下,柏楊壩鎮現在仍有100多戶采用傳統工藝制作豆幹,每戶光豆幹制作就有兩三萬元的收入,豆幹制作中產生的豆渣用於養豬。現在的柏楊豆幹已經遠銷到武漢、廣州等大城市,成了外地人走進恩施,認識“土家”的壹個名片(圖45、圖46)。
圖45 柏楊豆幹傳承人沈金忠在篩選黃豆
圖46 柏楊豆幹傳承人沈金忠
實例2:土家女歌星住洞裏養牛
在湖北省鶴峰縣燕子鄉朝陽村海拔1400米的高寒山區,有壹位養牛的土家妹子許群群在從事著自己的養牛事業。許群群是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鶴峰縣人,曾就學於武漢音樂學院,在國外工作過。2012年她回到家鄉,在家人的支持下開始了養牛事業。她組織起了養牛合作社,聯合當地的農戶壹起養西門達爾肉牛,將當地豐富的草山草場資源轉化為優質畜產品。西門塔爾牛原產於瑞士,是乳肉兼用品種。但由於西門塔爾牛產乳量高,產肉性能、役用性能也很好,是乳、肉、役兼用的大型品種。此品種肉牛雜交壹代的生產性能壹般都能提高30%以上,被畜牧界稱為全能牛。許群群充分開發利用草山草場資源,還把當地的壹個大山洞用作牛圈。
由於所選項目與當地草山草場資源十分對路,養牛事業發展得十分順利。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她的養牛合作社已經改為天牧牧業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個人出欄肉牛200多頭,養殖面積500多畝,2014年個人銷售額400多萬元。但她還是不滿足,她把眼光放到更遠的舞臺。利用在新加坡工作的人緣,聯系到新加坡的壹家貿易公司,這家公司在深圳有屠宰加工廠,經過2014年試銷,已經與許群群簽訂了2015年超過1000萬元的合作意向書。2015年3月17日,中央電視臺7頻道的致富經欄目播出了“土家女歌星住洞裏養牛”節目,專門報道了她的創業事跡(圖47、圖48)。
圖47 許群群在放牛
圖48 許群群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