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倉頡造字的故事內容

倉頡造字的故事內容

倉頡造字的故事內容: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會顯得威風,和平常人壹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裏牲口的數目、屯裏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裏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麽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壹長久,就不奏效了。

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捷,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裏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壹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壹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壹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麽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壹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

壹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壹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壹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壹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壹喜:既然壹個腳印代表壹種野獸,我為什麽不能用壹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麽,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字起源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壹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

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臺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