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是明、清時期的商丘縣城。建於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城墻、城廓、城湖三位壹體,使古城外圓內方,成壹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城墻周長 3.6 公裏,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城內建築多為四合院建築。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為防金木相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壹條街,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壹。今商丘古城內街道仍保持著古代的建築風貌。
二、芒碭山
芒碭山位於河南商丘永城市境內,古稱碭山,又稱“仙女峰”,是中原“壹線五點”旅遊開發的重點景區。芒碭山是千裏豫東平原上唯壹的山群,歷史悠久,遺跡彼豐。尤其是秦漢文化遺存,被譽為漢文化博物館。古老、秀美、神奇的芒碭十三峰,峰峰有歷史,洞洞有傳奇。夫子廟、陳勝園、漢梁王陵、劉邦斬蛇碑等名勝古跡散落其間, “四神壁畫”、“金縷玉衣”等中華瑰寶交相生輝。
三、應天府書院
應天府書院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壹。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創辦。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應天書院為府學,稱為“應天府書院”。 北宋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於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著晏殊、範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書院內主要景點有:崇聖殿、大成殿、前講堂、書院大門、禦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
四、閼伯臺
閼伯臺位於商丘古城西南,是帝嚳之子閼伯於4500多年前所建造的觀星臺 ,它比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洛陽建的靈臺,還早上2200多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商族始祖閼伯壹生不辭勞苦造福於黎民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 閼伯死後,人們就按他的遺願,將他葬於臺下,因其封號為“商”,此臺又被稱為“商丘”。閼伯臺建在壹望無際的大平原上,顯得高大突兀。此臺為古代商丘都城壹帶的最高點,再加之古人認為閼伯臺的精氣上應商星,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閼伯臺看作是商丘的象征。
五、燧皇陵
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園,位於商丘古城西南1.5公裏處的商丘火文化景區內,是上古時期發明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園。據專家考證,燧人氏為天下第壹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進入燧皇陵,首先看到的是壹條神道,神道兩邊,有排列整齊的龍鳳麒麟石雕,莊嚴肅穆,燧人氏墓冢和雕像矗立於陵區的中心,四周翠柏環抱,綠草如茵。陵墓建築風格借鑒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設計理念,尤其在臺階的修建上,註重“九、五”數字的運用,體現出了“九五之尊”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