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好不好看是壹回事。
個人是否喜歡是壹回事。
影片本體角度是不是很糟糕並糟糕到“爛片”地步是另外壹回事。
而且最後這壹點是壹個專業性判斷,獨立於前兩者存在。
壹.?《壹步之遙》跟所謂“爛片”沒有任何關系如果妳當它是壹部類型片來看,那它是爛片無疑。因為類型片除了電影的基本藝術標準、工業標準之外,更有嚴格的市場標準:大的規則不可違背,在此基礎上內容小創新,技術大推進。大體如此就算是類型佳作了。
但《壹步之遙》壓根就不是壹部類型片,甚至具有反類型的氣質,妳如果抱著看類型片的期待進影院,必然會帶著WTF的感慨離去。從這個意義上講,“爛片”是坐實了的。
不過,如果拋開類型法則,只用電影的標準來論電影。《壹步之遙》有缺點,有問題,但它絕不是爛片。
觀眾大多罵壹部電影爛,純了表達某種預期不符帶來的情緒不滿之外,基本說不出什麽“爛”和“不爛”的區別在哪裏,所謂文學的那條“金線”,妳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
二.?跟自己預期不符中國電影過去十年基本在全面倒退,的確沒什麽亮點,包括觀眾的壹些常識判斷和標準都已被不知覺的綁架。
沒有判斷標準後,只要看到自己認知範圍已外的東西,第壹反應就是“黨同伐異”,開口不過腦子就罵爛片。
壹個環節壹個環節看下來,基本還是上面的評價:有缺點,但絕非爛片,不少環節甚至是業內翹楚。
三.?這不是壹部供大眾消費的商業電影,而是壹部“藝術電影”這是壹部立意新穎的自體反思電影,影片觀照的是姜文對電影藝術的態度和見解,不同於過往大師反復抒發的“造夢師”戲我難分,反為夢境所困的迷失,姜文獨樹壹幟地保持著詩意而自負的清醒。同處亦真亦幻的光影世界,前者是清醒地言說迷醉,姜文則是迷醉地強調清醒。
影片的張力則並非來自戲劇層面,因而故事性極差, 而是源於內涵與形式的表層分裂與深層自洽,即反電影的迷影。用電影化的剪輯技巧配置“非電影化”的舞臺演講、評書、舞蹈、歌劇、話劇等藝術形式及其語境氛圍,既有對定式思維的叛逆,也有對經典理論的尊重,以反電影之姿行愛電影之實,因愛而反,以反示愛。
因為類型片除了電影的基本藝術標準、工業標準之外,更有嚴格的市場標準:大的規則不可違背,在此基礎上內容小創新,技術大推進。大體如此就算是類型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