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鼎文
媽媽是我們人際關系中的第壹份關系,她影響我們隨後的所有關系。當與媽媽有壹份好的連結,我們與身邊的人也會建立壹份好的人際關系,而不是疏離與中斷;當與媽媽有壹份好的連結,就會幫助我們與人建立壹份長久的親密關系,而不是恐懼與退縮。
歸屬感對孩子等同愛和幸福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壹旦我們擁有歸屬感,就會感覺輕松愉快,會有安全感。而壹旦缺乏歸屬感,我們就會感覺沮喪、孤單、寂寞、壓抑,會想找機會離開,重新尋找壹個有歸屬感的環境。
每個孩子壹生下來,他賴以生存的就是家庭,讓他得以存活的人就是父母。所以,他對家庭歸屬感的追求,熱烈的同時也是盲目的。如果妳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非常希望和爸爸媽媽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食物,他會不經意間就學到了爸爸媽媽說話的方式,有時甚至會刻意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舉止。
其實,他們是在用這些外在的表現來表達希望與父母緊密聯系的心願。他們以為,與父母的外在形象保持壹致、重復父母的語言和動作,就可以保持和父母的連結,保持和父母是「壹個戰壕裏」的歸屬感。
即使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在父母前面,他依然是孩子,依然會從父母那裏追求歸屬感。正如海寧格老師說的「 歸屬對於孩子而言,等同於愛和幸福。 」
每個孩子都想與家、父母有好的互動關系,畢竟這關系是切不斷也分不開的。但是沒有人不會犯錯,即使是爸爸媽媽也壹樣。為什麽?因為他們也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受他們父母的生活經驗的影響。這時候,孩子會因為對歸屬感的渴望,而盲目追隨父母,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這壹點會經常在孩子的情緒上表現出來,並且會更直觀地表現在孩子的人際關系上。比如,孩子情緒不穩定,這意謂著很難交到朋友,在人多的場合也會表現得特別孤僻。還有壹種情況,當孩子在家裏面,也就是在父母那裏找不到歸屬感,感受不到被需要、被看見的時候,他們就會往外找尋。找到正向的他們就朝好的方向發展,找到壞的他們就朝壞的方向發展。
印象中有個孩子,名叫小胖,他來工作坊時才小學四年級。他來上課是因為他不愛跟同學玩,而且專門結交壞的朋友,跟著那些壞朋友到處闖禍。我去了解他為什麽這麽做。結果是,他的父母早已離異,他從小跟著爸爸,但是爸爸又很忙,沒空陪他。後來,他就跑出去偷車,在那些壞朋友的陪伴下!碰到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會說….
孩子是被朋友帶壞了。但這就是真相嗎?
我排列了小胖與父母的關系狀態,排列中呈現的是三顆分開的心靈,父母和孩子三個人各站壹方,父母不看兒子,兒子不看父母,父母之間也不看對方。直到加入朋友,小胖立刻向朋友靠近。
很明顯,小胖對朋友有壹種依賴。這是因為朋友的出現讓他心裏有了歸屬感,從而有安全感,也讓小胖有了被人關心的感覺。
推薦閱讀:有了孩子就是條不歸路,從此有操不完的心!
透過排列,我們清楚地看到,小胖偷東西是因為他需要朋友的陪伴,需要從朋友那裏獲得歸屬感。如果我們沒有去了解小胖的心理層面,只是壹昧地教育他、約束他,而他心裏真正的需要沒有被看見、沒有被滿足,那麽他的行為不會好轉。只有當父母重新給小胖壹份歸屬的感受,幫助他解開心結,他才能有新的開始,走上正確的道路。
進入青春期,要特別註意孩子的交友情況
如果孩子在家裏沒有歸屬感,就會透過拓展人際關系的方式去尋找,如此壹來可能交到好朋友也可能交到壞朋友。如果運氣好的話,孩子會遇到好的朋友,壹起讀書、運動,從事積極活動,反之可能遇到壹群打線上遊戲、偷竊的朋友。
在孩子價值觀還不健全的階段,他重視的是壹群人在壹起的歸屬感,而那壹群人做什麽就變得不重要了。
比如青少年的霸淩事件中,那些打人的少年,他們甚至不把被欺負的對象當作是人來看待,身處其中的每壹個孩子,只要跟群體裏的其他人做相同的事情,就不會覺得羞恥。他們的道德觀還沒有完全成熟,這也是為什麽會有「孟母三遷」的典故。
家裏的歸屬感強,朋友對孩子的影響就會變小。這種情況下,父母引導他結交壹些朋友或者遠離壹些朋友,他都不會特別抗拒。但是如果家給孩子的歸屬感很弱,外面朋友的影響就會變強。
推薦閱讀:提升孩子人際,呂秋遠:小心太黏反而「膩」
壹旦 孩子結交不恰當的朋友,父母第壹步就是要建立家的歸屬感 ,然後引導他結交更多積極上進有良好教育的朋友,讓不恰當的朋友對他的影響力變弱。
因此, 孩子的人際問題是在說:「我想要有歸屬感,我想要有個伴。」
心靈工坊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