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臥龍加鳳雛都沒能助劉備壹統,蜀國問題出在哪裏?

臥龍加鳳雛都沒能助劉備壹統,蜀國問題出在哪裏?

朋友是另外壹個自己:和陽光的人在壹起,心裏就不晦暗;和快樂的人在壹起,嘴角就常帶微笑;和進取的人在壹起,行動就不落後;和大方的人在壹起,處事就不小氣;和睿智的人在壹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聰明的人在壹起,做事就變機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微笑,折射妳的品性修養,勝過所有美妙的服飾與化裝;自信,舒展妳的個性,彰顯妳的風采;學習,攻堅的利器,取勝的法寶;傾聽,妳走進別人心裏,才能看清他需要什麽;堅韌,是地獄還是天堂,取決於妳跨出的最後壹步;善良,不要以為它很軟弱,它能帶妳沖破重重阻網。

三國裏,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東漢末年著名的學士,與名士龐德公,徐庶,韓嵩,石韜等人,關系甚密,被龐德公稱為“水鏡”。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備受崇敬的人物,他說的話都很有道理,比如他說諸葛亮雖得其主,未得其時,也被贊為說得非常到位。)曾經說過:“臥龍,鳳雛二人,得壹可以安天下!”為了能夠“安天下”,劉備曾經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占領荊州之後又得到了龐統助陣,按理說,有兩個知名謀士給自己打輔助,劉備應該壹統天下才說得過去,但為何卻落得“創業未半,中道崩殂”的下場呢?

關於這壹問題,歷朝歷代人們說法不壹,但是主流觀點認為其壹:劉備好感情用事。就拿劉關張兄弟三人來說,當時劉備為了讓張飛成長,不顧實際情況,把徐州交給他駐守,但是最終的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張飛究竟有沒有成長不知道,但是徐州失守倒是真的。當關羽客死他鄉之後,劉備報仇心切,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反對,毅然帶兵討伐東吳,結果這壹戰慘敗,不僅損失了諸多的忠臣良將,還直接影響了諸葛亮隆中對壹統天下的藍圖,最終劉備自己也在白帝城郁郁而終。

其二:不能區分主次矛盾。事實上劉備正是因為有了諸葛亮才能占據荊州,而由龐統定三策取西川。但是龐統死於落鳳坡可以說是天命,如果他不死或許西蜀又是另壹番氣象。這裏就要說到諸葛亮了,雖然說是得壹可安天下,但是諸葛亮給劉備定下的戰略方針是北拒曹操,南結孫權。伺機而動。但是由於關羽的剛愎自用敗走麥城。而劉備壹意孤行被火燒連營。劉備集團損失了大批將領。直接導致了曹丕稱帝時沒有足夠的力量號召全國對於曹丕的抵制。可以說,得天下的展望從關羽丟了荊州就已經結束了。

另壹方面,劉備方面的派系比較復雜,既有早期的元老派,又有荊州派,還有後面的西川派。劉備活著的時候或許可以整合,但是托孤的益州派代表李嚴被荊州派的諸葛亮打壓。致使益州方面的人馬沒有得到重用,而荊州元老人才雕零。這些也是無法得天下的原因之壹。

劉備、曹操死後,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魏國的司馬懿,此人正是諸葛亮的敵手,智謀不在諸葛亮之下,加上諸葛亮扶保的阿鬥遠非劉備的雄才大略可比,是個扶不起的昏君,靠諸葛亮壹人之力,想實現統壹天下的大業,只能是“天方夜譚”。民間有言:“三個臭皮匠,頂了諸葛亮”,何況後期的司馬懿集團人才濟濟,司馬師、司馬昭、鐘相、鄧艾等,皆是人中之精英,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靠遠不如諸葛亮的姜維獨力難支,別說統壹天下的大業,恐怕剩下的也就只有茍延殘喘亡國的命運了。

所以,臥龍鳳雛二人得壹可安天下並非虛談,很多事情真的非人力所能為,雖然臥龍鳳雛俱歸劉備,然劉備仍未能壹統天下,既有劉備討伐江東不作不死的愚蠢,也有他不聽人言自作主張的無奈,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許這都是天意吧!

三國於漫漫歷史中猶如滄海壹粟,有許多英雄豪傑被銘記於史書中久久流傳,但不是有能力就能名留青史。三國亦有很多天才在歷史的車輪碾壓之下湮沒在滾滾風塵中,他們或早夭於歷史的夾縫,或慘死於權利的鬥爭中。今天給大家介紹壹下三國夾縫中的天才——三國四大神童。

1、曹沖

曹沖,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除了曹沖稱象,曹沖小時候還利用自己的才智救了守庫小吏。據說有壹天曹沖閑逛時看見庫房的小吏在壹旁哭泣,曹沖問他怎麽了。他說:丞相的皮鞭被老鼠咬了,開戰前皮鞭被老鼠咬是不祥的征兆,丞相壹定會殺了我的,曹沖說:別怕,我有辦法。後來曹沖把自己喜愛的衣服用剪刀剪成老鼠咬過的形狀,放箱子裏在壹旁哭泣,曹操看到後安慰他不要傷心了,爸爸給妳再買壹件。之後曹操知道自己皮鞭被老鼠咬了也沒有責罰守庫小吏,說道:我兒子放箱子裏的衣服都被老鼠咬了,更何況皮鞭呢。曹沖不僅才思敏捷,更有仁義之心。亂世中人命賤如螻蟻,要是旁人,身處高位誰又會理會壹個下人的生命呢。可是天有不公,曹沖十三歲便患病去世了,也有人猜測是曹丕為爭權奪位害了曹沖,帝王之家無人情,由此可見壹斑。

2、周不疑

周不疑,字元直,零陵重安人,劉表別駕劉先的外甥,少有異才,聰明敏達,在十七歲時就著有文論四首。周不疑在荊州期間與劉備親近,劉備有意讓小編前文提到的奇才劉巴教周不疑,卻被劉巴拒絕。劉表死後,周不疑隨劉琮投奔曹操,之後在許昌與曹沖相識,二人關系很好,曹操也很喜歡周不疑,有意把自己女兒嫁給他,可惜被周不疑拒絕了。後來曹沖死後曹操看到周不疑就經常想起曹沖,於是想派人殺了周不疑,曹丕為其求情,曹操說道:周不疑此人有大才,要是妳弟弟曹沖還好,妳是沒有能力駕馭他的。據說,周不疑不僅自己寫文作賦還為曹操畫圖獻策攻下柳城。可惜壹代神童卻死在過於聰明被人忌憚上,不僅令人深思。

3、夏侯榮

可能前兩個大家都聽過,但對於夏侯榮大家不是很熟悉。這個夏侯榮就是定軍山被黃忠斬殺的夏侯淵的兒子,也就是張飛老婆夏侯娟的弟弟,也就是張星彩的舅舅,算來也是劉禪的舅舅。此人自幼熟知兵法且能過目不忘。有次曹丕宴會賓客,把客人的名單給他看了壹遍,他便全部記住了,壹個都沒有落下。後來漢中之戰,父親被老將黃忠射殺,夏侯榮時年十三歲,左右拉他逃走。他說:父親戰死了,我又怎麽能逃呢,遂死戰而亡。如果夏侯榮沒死,以他的能力及身份,也許能在曹魏身居高位,以他的智慧也許司馬懿就沒有機會篡奪曹魏江山,也許就沒有了後來的五胡亂華,也許沒有衣冠南渡北地哀的慘象。

4、諸葛恪

諸葛,字元遜,瑯邪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諸葛恪才思敏捷、更是善辯,口才方面吳國人沒有能比的過他的。諸葛恪六歲時,有次宴會孫權命人牽來壹頭驢,上面寫諸葛子瑜,暗諷諸葛瑾臉長,現場人人大笑,諸葛恪跑上去添了兩字,便成了“諸葛子瑜之驢”,現場賓客無不稱奇,孫權也誇他小小年紀如此聰慧,說他是塊美玉。但是成年後的諸葛恪掌握了吳國的權力,剛愎自用,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壹歲。

說到這裏小編再多嘴加壹句。話說瑯琊諸葛有壹龍壹虎壹狗,龍為臥龍諸葛亮,為蜀漢所得;虎為諸葛瑾,為孫吳所得。壹狗為諸葛誕,為曹魏所得。皆為壹時雄傑。現在要談的不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兒子。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於鄧艾入蜀時力戰而亡,有忠義之名。諸葛瑾之子諸葛恪更是壹時神童。而諸葛誕之子諸葛靚卻是不被世人所知,諸葛靚在諸葛誕反魏時為求得東吳援兵前往東吳為質,之後諸葛誕死後效力東吳,吳亡後降晉,但因父仇終身不仕,時人稱許他至孝。

亂世中不管是平民百姓,亦或是王侯將相,皆身不由己,今日位高權重,明日便有很可能身首異處。俗話說: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我們大家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為中華之富強而努力。

王允,董卓亂國時期的司徒。司徒在東漢是與太尉、司空壹同稱為三公。能在董卓掌權之時,穩居司徒高位,可見王允還是有兩把刷子,說好聽是隱忍,伺機消滅董卓,匡扶漢室;說難聽是依附,充當董卓黨羽,為虎作倀。

就是王允這人,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壹年,竟幹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壹是除掉權臣董卓(利用養女貂蟬巧施美人計),二是害死文人蔡邕。董卓手握朝政大權,為人兇狠殘暴,除掉他,既是政治鬥爭,也是為民除害;而蔡邕是壹個不問政治的文人,壹個眾人仰慕的知識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後卻沒有放過他,被逮捕入獄,在獄中被縊死。為此蔡邕的死,既讓人扼腕搖頭,更讓人匪夷所思。

蔡邕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對錯誤的人做錯誤的舉動。董卓被誅,舉國歡慶,蔡邕卻“伏其屍而大哭”,這就給新掌權的王允抓到把柄,不管是新官上任立威還是以前兩人有天大的過節,反正王允就是直接造成蔡邕之死的兇手。蔡邕雖應對自已的死負有間接責任:明知董卓該殺,合乎民心民意,他卻悖而行之,哭卓,以示個人的感恩。這簡直是在搬石頭砸自已的腳,枉送了自已的生命。而王允則要負直接責任:明知蔡邕不該殺,眾官惜才,盡力營救,他卻不聽勸,執意殺蔡邕,以示國家的正聽。

其實王允殺蔡邕絕非嘴巴所言那樣,有損聖德,擔心訕議,而是忌才,妒忌蔡邕的才能。原因有三。

即其壹,兩人性格不同。

王允和蔡邕兩人不乏都有壹顆拳拳愛國之心。然而王允思想偏執,氣量狹小,剛棱疾惡,圈子冷清,活得比較累;蔡邕思路開闊,豁達開朗,傲氣疏狂,交友甚廣,活得比較輕松。兩人壹比較,性格格格不入並形成巨大反差,從而造成王允黯然失色的自卑感,相形見拙的失落感,結果是兩人壹生壹死,不可***存;

其二,兩人才能不同。

蔡邕,當朝太傅馬日?嘴中的曠世逸才且其孝行素著,更是東漢末年壹位能夠駕馭經史、天文、數學、繪畫、書法、音樂等門類的文化全才,壹位在文壇上擁有絕對優勢、可以居高臨下,俯視壹切的超級大師。與蔡邕相比,王允是個文人更是名政客。玩政治,他可以用計奪權,堪稱壹流,不愧是介休三賢之壹郭泰(東漢名士,與許劭並稱許郭)嘴中的王佐才也;搞文學,他還是差點火候,算是二流。與蔡邕相比,更是相形見絀,根本不在同壹檔次;

其三,兩人追求不同。

蔡邕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求能保住家族不受迫害,不得以才去依附於董卓,這是蔡邕的被動且無奈之舉。蔡邕雖依附董卓,卻未充當其爪牙,反倒是借用董卓對蔡邕的禮遇、尊重和信任,規勸董卓,以為天下臣民謀福祉。王允卻不同,其想法就沒有蔡邕那麽單純。雖沒任何跡象表明王允是主動還是被動投靠董卓,但王允照舊能在董卓亂國之間穩居司徒之高位,說明王允很受董卓信任。否則,王允早就成了盧植第二。王允跟著董卓混,往好的方面,可以理解為避其鋒芒,委身於賊臣,伺機而動,是身在敵營心在漢的無間道英雄;往壞的方面,則是充當董卓的幫兇或打手,明哲保身,成為敗壞漢朝朝綱的典型投機分子。

王允因忌才處死蔡邕,充當蔡邕之死的劊子手,並為之付出無可估量的代價,還被後人所詬。其實,王允的過錯,如蔡邕壹樣,以壹已之私心,漠視眾人之願。最終結果正如馬日?所言:“王公其無後乎”,代價是慘重,教訓是深刻。也正是因為王允處事的壹意孤行,從而引起董卓余部嘩變,反攻長安,讓好不容易恢復安定的東漢王朝又陷入更大的兵災。這是後話。

中國人活得累。孩子壹出生,就是壹家人的希望。男人壹成家,就是家庭的頂梁柱,頂得住頂不住都得給我頂住。女人壹結婚,就是賢內助,賢不賢都得乖乖地賢。孩子活在父母的期望中,父母活在孩子的未來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彼此獨立又相互幫襯才是最好的家庭生活。

過剛之人,圖謀易就;太柔之人,做事難成;內柔外剛,真弱假強;外柔內剛,勢不可檔;端莊持重,必受人敬重;舉止輕浮,必被人輕賤;自高者境危,自大者勢單;聰明過露者德薄,才華太盛者福淺;輕上者招罪,輕下者不久;獨自向隅暗笑,密謀得逞;瞬間即逝的笑瞇瞇,背後隱藏著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