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睢寧慶安鎮的鎮區概況

睢寧慶安鎮的鎮區概況

江蘇省睢寧縣慶安鎮

慶安鎮地處江蘇省睢寧縣城西北13公裏處,面積127.2平方公裏,下轄25個行政村,8.2萬人,可耕地9.86萬畝,北臨蘇北最大的人工水庫慶安湖,湖區面積1.7萬畝,相當於6個杭州西湖,自流灌溉面積達8.6萬畝。 在人們的印象中,慶安鎮壹直是個農業大鎮。然而,近年來,在該鎮黨委、政府的強力引領下,民營經濟異軍突起,產業集聚加速成形,慶安鎮經濟正在發生跨越式嬗變

仲夏到慶安鎮采訪,但見這裏的企業生產經營紅紅火火,項目建設熱氣騰騰。徐州金博米業、徐州隆發鑄造、關工塑料廠、昭成印花廠、騰飛塑料有限公司等項目已經投產見效,鑫耀紙業、徐州禾力、江蘇愛普瑞等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國稅部門的壹位負責人說,連續幾年,慶安鎮的國稅收入在鎮級收入中都居於前列。 能人創業:擎起工業壹片藍天

說起慶安的工業經濟,分管工業的副書記總是說,慶安人敢闖業,慶安能人多,這位副書記壹邊說,壹邊扳起指頭數起了能人的名字:王行輝、王炳祥、何紀念、韓修堂、馬玉山、陳國華、杜春、劉宜峰、劉誌章……這些都是上規模企業的老板,至於小企業的老板更是不勝枚舉。

在眾多企業的老板中,有壹位不可不提的老板,他就是江蘇惠利隆塑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年逾六十的王行輝。

早在上壹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是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年輕的王行輝便帶領鮑灘村的鄉鄰們開始了創業的征程。也正是他的“吃螃蟹”行為使鄉親們看到,僅靠田地是無法致富的。過上好日子必須走創業之路。從那時起,鮑灘村走出了壹批又壹批能人,制造了壹批又壹批老板。

在鄉鎮企業慶安塑料廠工作期間,王行輝吸納了大批的年輕人進廠,引導他們學技術、學管理,鼓勵他們辦工廠、闖市場,及至慶安塑料廠改制成惠利隆塑業以後,王行輝仍矢誌不移,把培養年輕人作為畢生己任。他對記者說:“我年紀已經大了,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慶安的工業、睢寧的工業都要靠年輕人。”

王行輝的企業變成了能人、企業家的搖籃。徐州祥和電器有限公司老總王炳祥便是其中的壹位。

早年王炳祥從慶安塑料廠分出來,搞起了小家電生產。經過艱苦的發展,王炳祥積累了創業的“第壹桶金”。經過市場調研,王炳祥將家電塑料件生產轉化為生產汽車塑料配件,從此公司走上了蓬勃發展之路。目前,祥和電器已生產各種汽車發電機整流器支架、調節器、碳刷架等系列產品,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85%以上的產品銷往美國、巴西、丹麥、日本等國家,並成為美國TANSPO公司的主要供應商。祥和電器已連續五年被評為江蘇省科技進步先進企業。

正是有了這樣壹批批能人,才擎起慶安工業發展的脊梁,推動著慶安工業持續、快速發展。

搭建平臺:創業活力充分迸發

正像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壹樣,能人創業離不開慶安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如果把能人比作金魚,那麽慶安鎮黨委、政府便是壹個精致的魚缸。通過政策傾斜、熱情服務、積極引導,慶安鎮黨委、政府為能人創業打造了壹個良好的平臺。

為了給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慶安鎮黨委、政府對企業進行紮口收費管理,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為企業開綠燈、放水養魚,堅決制止任何人和單位到企業吃、拿、卡、要。在企業需要擴大生產規模、需要用地時,鎮黨委、政府優先規劃、優先安排、優先提供;在企業需要資金時,積極給予協調和支持;在企業進行技改時,積極向上爭取技改資金;在企業需要尋找合作夥伴時,及時提供信息,幫助牽線搭橋。

在大力扶持能人創業的過程中,慶安鎮黨委、政府註重發揮能人的示範帶動作用,宣傳能人、崇尚能人,著力營造創業氛圍,培育創業文化,激發全鎮群眾的創業意願、創業沖動和創業行為。這壹點,記者在鮑灘村、楊圩村深有感觸,這裏的村民創業意願格外強烈。現在兩村都建立了自己的村辦工業園區。 以商招商:唱出特色招商歌

在能人創業的強力帶動下,慶安鎮的產業加速集聚,產業特色日趨形成。目前,該鎮已形成註塑、板材、鑄造及汽車配件等產業板塊。憑借這些產業板塊,慶安鎮黨委、政府唱出了壹曲以商招商的特色歌。

——江蘇惠利隆塑業研發出空氣凈化器項目,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吸引了上海利恒多貿易公司前來投資合作,投資3000萬元成立的江蘇愛普瑞電器公司,專門從事愛普瑞空氣凈化器的生產,年可產空氣凈化器20萬臺,年實現銷售額達壹個億。

——祥和電器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生產汽車發電機配件的雄厚實力和銷售網絡,引來了美國客商,投資1000萬美元成立徐州鄭德公司,專門從事汽車系列整流器、剎車專利技術研發。

——在大慶搞建築的能人朱傳平,經他牽線搭橋,大慶福太集團杜春投資2000萬元建設鑫耀紙制品公司,環評報告已批復,廠房已建好,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

特別是板材產業,通過以商招商,企業集群發展尤為顯著。目前,該鎮投資在千萬元以上的板材深加工企業有鵬宇、禾力、華森、佳林、升達,還有規模大小不等的小板皮加工企業50多家。這些企業大都分布在睢邳路兩側,從小板皮的粗加工到深加工,形成產、供、銷壹條龍,產品還出口日本、美國。此外,還有兩家投資在千萬元以上的板材深加工項目正在洽談簽約之中。板材加工企業的集群,不僅形成了產、供、銷壹條龍,而且還帶動了意楊產業的大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再就業。 脫胎換骨:民營企業正在發生嬗變

慶安鎮的民營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企業。應當說,在企業規模較小的時候,家族式管理還是能夠適應的。壹旦企業規模擴大,家族式管理顯然會成為掣肘、阻礙企業發展。

可喜的是,慶安鎮的家族式企業正發生蛻變,向現代企業管理轉變,我們在鵬舉木業采訪時得到了印證。

鵬舉木業原是壹家從事板材加工的小廠,隨著市場的擴大,企業規模逐步擴大,特別是二期工程的建成,企業迅速成長為規模型企業。為了適應這壹轉變,鵬舉木業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現在,鵬舉木業不僅擁有高級經營管理人才,而且還引進了壹批大學生。

對於家族式企業管理的局限,惠利隆塑業董事長王行輝早有認識,還是在上壹世紀末,王行輝便對企業實施制度創新,建立了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從而推動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王行輝告訴記者,現在,慶安鎮的幾家大企業老板經常聚在壹起,研究企業的管理,加快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以適應企業不斷壯大的需要。

可以預見,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嫁接”成功,慶安民營經濟正在迎來壹個更加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