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不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宋濂在文學界和史學界的歷史地位都非常高,文學上他與高啟、劉伯溫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史學上他是二十四正史之《元史》的主編,與司馬遷壹樣被稱為太史公,另外,宋濂還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這不僅源於他的博學多才,也源於他的謹慎性格和忠心耿耿。宋濂是壹個縝密到滴水不漏的人,情商奇高而且為人坦誠,他既不妄議他人,也不隱藏自己,做到了真正的身正不怕影子斜。
有壹次,朱元璋讓宋濂評價壹下文武大臣,宋濂便將朝中有作為、品行好的大臣說了壹遍,挨個頌揚他們的功績和人品,但絕口不提那些水平平庸和德行有失的大臣。朱元璋問宋濂為什麽只說好的大臣,而不說壞的大臣呢?宋濂回答說:?好的大臣與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而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們交朋友,所以不了解他們。?
當然,宋濂也並非是那種為了自保只會當老好人的軟骨頭,他也經常勸諫盛怒下的朱元璋,為有交情以及沒交情的同僚美言求情。朱元璋可能算是歷史上最討厭酸腐文人的皇帝了,特別是那種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又說不到重點上的紙上談兵之徒,是朱元璋最痛恨的。
壹次,主事茹太素竟然給朱元璋上了壹封壹萬多字的奏折,朱元璋剛看了個開頭就想把這個茹太素拖出去斬了。朱元璋大怒而罵,群臣也都幫腔,說茹太素的奏折中有不敬之言和不當之語。朱元璋聽後更加生氣,可就當他想要發作時,宋濂卻站出來說:?茹太素的奏折確實啰嗦了些,但他也只不過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廣開言路,怎麽能重責進言者呢?陛下還是應該仔細看看他奏折的內容才好。?
朱元璋知道宋濂向來公正,只好耐著性子看完了茹太素的萬字奏折,在裏面還真的發現了不少值得采納的建議。於是,朱元璋當著群臣感慨道:?如果沒有景濂,朕差點就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了!?(註:景濂是宋濂的字,古人都是以字作為稱謂,以示尊重。)
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即便是像宋濂這樣謹小慎微、赤膽忠心的人他也不放心,還曾派錦衣衛監視過宋濂的私人生活。這裏有壹個非常著名的歷史故事,就是發生在朱元璋和宋濂之間。
壹日早朝過後,朱元璋問宋濂昨夜幹什麽了?宋濂如實回答說昨夜在家中請客吃飯喝酒了。朱元璋又問,請的都有誰呢?宋濂也壹壹如實回答,並無壹人疏漏。朱元璋再問桌上飯菜和席間所言,宋濂仍舊如實作答,盡量詳盡。聽完宋濂的回答,朱元璋滿意地笑了,說道:?嗯,確實如此,妳沒有騙我。?說完拿出了壹張圖,上面畫的正是昨夜宋濂宴請圖,人物、坐次、菜品以及言談內容都壹壹記錄在案。原來,朱元璋派了錦衣衛去查看了情況。
宋濂看到朱元璋手中的圖,不禁驚出壹身冷汗,幸虧自己對朱元璋毫無隱瞞,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倘若自己無意少說了壹位賓客或者省掉了壹句閑談,都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像朱元璋這種多疑之君更是猛虎中的猛虎,宋濂能在朱元璋身邊常伴而明哲保身實屬不易。但是,宋濂最終還是沒能真正善終,而是病死在了流放途中,終年72歲。原因是他的長孫宋慎陷入胡惟庸案,宋濂遭到牽連。看來,想要平穩落地獨善其身還不夠,還要看管好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