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曾去過法源寺,但是看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便對這座古剎產生了興趣,這個地方給人的感覺,如果只是以遊客之心可能會覺得寺院清幽,古樸滄桑,若是深入了解了,便會覺得它是沈重的,甚至悲涼入骨。
李敖寫的這本書,以法源寺為脈絡,展現了壹幅晚清歷史人物群像。法源寺的悲憫氣質,不約而同吸引了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到來。他們似乎都帶著各自的疑惑、雄心、理想,都希望在法源寺尋找到答案。他們在法源寺相識,也在法源寺因想法不同而散,而法源寺只是默默地見證了壹個個歷史過客留下足跡。
歷史人物與法源寺結緣,而法源寺卻與丁香結緣。
法源寺因丁香聞名,丁香被人稱為“花中君子”,看似柔弱,卻有著高潔的情懷,書中康有為在法源寺為僧人題的壹副字便與丁香有關,寫的是杜甫的《詠丁香》。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後,庶近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人念。
康有為以丁香托物言誌,他談到,丁香很柔弱,有壹種素雅的美,它是為了給有思想的人欣賞,它知道自己的特質,若是完成自己,墜入藍麝,就壹定要粉身碎骨,所以既然知道自己最後的結局是這樣,就不必多想了。丁香的粉身碎骨,恰好與法源寺的悲涼不謀而合。
李敖借這些歷史人物之口,用大量人物對話互相問答,探討了生死、家國、忠奸、出世入世等問題,夾雜著文言文、詩詞、白話等各種語言,涵蓋40多個小主題,內容龐雜,旁征博引。
讀李敖的書,妳必須有點服氣,雖然很多人說他狂,說他愛掉書袋,甚至說這本書算不上真正的歷史小說,但妳不得不承認李敖非常博學,很多歷史事件信手拈來,大量歷史資料為他所用,他寫出了康有為雖躊躇滿誌卻壹生與時代相錯的無奈,寫出了梁啟超既有大局觀也懂得與時俱進,也寫出了譚嗣同頂天立地為眾生舍生取義的慷慨從容。
如今,法源寺已身處鬧市,每年四月很多遊客便為了賞丁香而來,也有些人是讀了書,憑著壹點記憶,對照書中軼事訪剎尋蹤,也有壹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