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鷹》故事的視角在浙東地區新四軍戰場上。當下在電視熒屏上戰爭題材電視劇較多地反映了西北、華北、東北的戰場以及根據地生活,對於江南的戰事卻鮮有表現。《野山鷹》除了對兩位女狙擊高手的成長有所體現外,也還原了當年新四軍在浙東地區根據地的生活,讓觀眾看到了戰爭年代的江南,以及根據地火熱的生活,折射出那個年代的青春與激情,理想與信仰。
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1942年8月,華中局批準何克希、張文碧、劉享雲、連柏生四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何克希任書記,統壹領導浙東部隊。中旬,在鳴鶴場成立司令部。為繼續灰色隱蔽,仍沒亮出新四軍旗號,而用了“第三戰區三北遊擊司令部”的番號。
何克希(化名何靜)任司令,譚啟龍(化名胡誌萍)任政委。司令部成立後,部隊統壹整編,將南進支隊改編為第三支隊,支隊長林達,政委蔡群帆;將暫三縱大部改編為第四支隊,支隊長吳建功,政委呂炳奎;將淞滬五支隊壹大隊改編為第五支隊,支隊長連柏生(兼),參謀長張席珍;將淞滬五支隊五大隊改編為司令部特務大隊,大隊長周振庭;將五支四大第三中隊改編為海防中隊;將暫三縱特務大隊等改編為司令部警衛中隊;新國民兵團的番號不變;保留教導隊。此後,部隊雖有多次調整,其番號沿用至194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