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裘德》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小說家哈代(1840—1928)的最後壹部長篇小說。小說描述了鄉村孤兒裘德·範立壯誌未酬,碌碌無為,最後殉情自殺的悲慘身世。裘德早年失去雙親,靠窮親戚老姑太太撫養。在村校老師的影響下,他立誌上大學,然後當壹名牧師。正當他孜孜不倦地攻讀時, *** 艾拉白拉前來勾引他,草草成婚後又將他拋棄了。裘德情場失意後,重新燃起求知的“ *** ”,於是重理學業。他甘當石匠學徒,希望出師後奔向他所向往的基督寺。可是環境和學院當局使他求學的壹切努力歸於失敗。恰在這時,他又遇見了溫文爾雅的表妹淑·布萊德赫。淑是壹個已婚的年輕女教師;真正的愛情使他倆沖破壹切而非法同居。但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壓力使這對情人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盡管兩人實際上都已與各自的原配離婚,然而社會的不容終於使他倆未能正式結合。淑回到了她並不喜歡的丈夫身邊,裘德又被 *** 艾拉白拉勾引回去。在失望潦倒中,裘德只有借酒澆愁,以慢性自殺來結束默默無聞的壹生。
壹般評論認為,《無名的裘德》是德伯家的苔絲的姐妹篇,作者的意圖明確地寫在序言中:以壹個普通人的身份,把那種會緊隨人類最強烈的戀愛之後而來的悔恨和愁煩、訕笑和災難,直率坦白地加以處理;把壹場用古代耶穌門徒拼卻壹切的精神對靈與肉作生死鬥爭,毫不文飾地加以敘說;把壹個壯誌不遂的悲慘身世,剴切沈痛地加以詮釋。跟《德伯家的苔絲》明顯不同的是,作者對資產階級道德、法律以及習俗的抨擊, 已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由社會底層轉移到社會上層。在作者筆下,基督寺暗指英國牛津大學——英國文明中心的象征。裘德在這樣的環境中壯誌不遂,再度淪落,正說明了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築坑害了壹個普普通通的人。這個普普通通的人是英國人民的典型代表。當然,小說的主線是愛情。裘德壹涉世,就因愛情鑄成大錯;而當他找到真正的愛情時,又為社會現實所不容,為習俗所不許,只有以慢性自殺而殉情。壹般說來,功名和愛情是資本主義社會兩大人生目標,這兩大目標未能實現是使裘德沈淪的直接原因。像寫《德伯家的苔絲》壹樣,作者抨擊最猛烈的是資產階級虛偽的道德觀念。淑·布萊德赫是壹個很有教養的知識分子,然而卻不能徹底沖破資產階級道德觀念的枷鎖。她簡直成了懷疑主義者,把孩子的慘死歸咎於上帝對她的懲罰,而且在這種道德觀念的支配下,她為了贖罪而不得不去同費勞孫再次結婚,並以此作為對自己的壹種懲罰。由於作者在這部小說中更為直接地抨擊資產階級道德觀念和法權意識,因此受到的攻擊也更加劇烈。壹位主教甚至於把這本小說付之壹炬。也正因為如此,哈代不得不放棄小說創作,而轉向詩歌創作。在寫作技巧上,作者仍保持了精心構思和嚴密布局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