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代年輕人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相伴“內卷”壹詞也流行起來。
壹、什麽是內卷?1.內卷的定義:內卷是指惡行的內部競爭,或著是沒有意義的付出, 內卷是低水平的復雜化,並沒有帶來更高的效率。
2.內卷的通俗解釋:內卷就是在不應該使勁發力的地方,沒必要發力的地方拼命使勁。大家都非常的拼命非常的努力,但是大家都停留在原地,想要脫穎而出就愈加困難,而且稍不努力就會被淘出局。
3.內卷的詞語來源:內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哪多年前的壹篇論文《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經過壹系列的演變後多被用來代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也就是在壹個特殊的環境下,盡管環境內的每個人都在努力爭取自身利益,但是大家越努力,造成無畏的損耗越大,社會整體利益並沒有得到提升。
內卷這個詞之所以能夠在網絡上快速的流行起來,是因為很多知名學府的學生發布了壹些學霸勤奮學習的照片,之後也出現了各種相關的網絡表情,現在人們都用內卷來指代過於激烈、過度的內部競爭。
現在的內卷大多的是壹種消耗精力的死循環,內卷化,也給當代青年帶來很大的焦慮,減輕內卷必須要明確的知道我們想要成為壹個什麽樣的人,想要獲得什麽,而不是盲目的從眾。
二、內卷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示例1.無意義勞動付出的是內卷。在電影院看電影,第壹排的人站起來看,第二排的人為了能看到電影不得不站起來看,第三、第四排也跟著站起來,最後導致整個電影院的人都站起來看電影,但是大家的所觀看的電影沒有變,觀看的時間也沒有變,但是所有人的觀影體驗都變差了!
2.將簡單問題復雜化是內卷。明明大家都可以本科畢業去工作,但是大部分的人認為那些考研的就有更好的工作。所以現在每個人都考研了,到最後研究生的工作跟以前本科生的壹樣。
3.沒有相應價值回報的競爭是內卷。我們身邊還有壹個更形象的例子,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內卷——高考。準確的講是高考中的衡水模式,只要學不死,就往死了學。無論衡水的學生有多麽努力,哪怕人人都考滿分,但是各大高校給河北省的大學錄取名額的數量是壹定的的。衡水學生的努力並沒有給自己帶來相應的價值回報。
?三、當代大學生內卷的現象俗話說人的悲歡並不相通,卷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在大學生群體中“內卷”壹詞的熱度很高,我想可能是因為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身邊的激烈競爭。有壹個我們很多人都親身感受的經歷,讓我們悄無聲息的進入內卷之中:比如任課老師讓我們寫壹篇字數大約在5000字的論文,當然有人為了自己可以得到壹個比較好的分數他就寫了10000字左右的論文,其他人見狀也趕緊把自己的論文字數增加了,但是能夠獲得滿績的學生比例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大家這瘋狂內卷的舉動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好的結果。
有壹些同學為了在找工作或者保研中可以有壹個優秀的英語成績就壹直不斷地刷四六級成績,這使得本就緊張的考位更加緊張,使得壹些人遲遲沒有報名的機會,這不僅把別人卷入這個激烈的惡行競爭者,還給其他人帶來了困擾。
在大學中占座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剛開始所有人都是提前壹點時間去教室上課,可是壹旦有人在上節課下課之後妳就把作為占下那些上課前提前去教室的同學反而沒有占到作為,之後基本所有的人只要下了上節課就去占座位,但是最後占座的還是原來上課的那些人,這個行為不僅沒有給自己帶來更多的便利還給自己的形象帶來壹定的損壞,當然在圖書館占座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無效的忙碌(也可以說是假裝努力),為了顯得自己大學生活的充實,盲目參加各種活動,到最後什麽都沒有獲得,好像很忙好像什麽都沒做。盲目報考各種技能證書,看到大家都有報考,自己也不甘於落後,證書比賽報名報得滿滿的,最後卻用不上。這都是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內卷行為。
四、內卷的成因1.大學生內卷的內因—過度競爭
我認為“內卷”是內耗,更準確地說,“內卷”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壹些大學生的“內卷”當然與壓力有關,但從深層次上說,這不是真正向上的壓力,有虛榮和炫耀心態的成分,比如把所謂的“證書”等表層東西當成“優秀”。可以說,部分大學生的“內卷”很可能是壹種精心算計的利益得失和功利計較,是生怕別人比自己得到的外在?“榮譽”多,絕非真正的良性競爭,這不能不說是壹種遺憾。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內卷”並不是今日才有之現象,而是競爭壓力之下,對諸多短期利益、榮譽的過度追求,才導致了超出正常競爭壓力的疲憊和不堪。所以我們應當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跳出自己認為的高度壹體化的競爭,靜下心來向內分析自己,再向外分析整體競爭環境,結合大勢鍛煉和發展自己,從最深層根除“內卷”。
2.大學生內卷的外因—就業壓力大
大學畢業生連年創新高,甚至985、211大學畢業生數量也連續突破新高。2022年大學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萬,達到1020萬人,研究生畢業生130萬,畢業生數量大增,而適合這些優秀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卻沒有那麽多,這就造成了各行各業的就業內卷現象。疫情影響大量海外留學生湧入國內,2022年大約有超過100萬留學生回國,也對國內就業形勢造成壹定沖擊。
?大學生就業形勢
1.校園招聘崗位數量有所減少。
據統計,截止目前,24365校園招聘服務面向高校舉行了25場專場招聘會,參與企業7.5萬+,提供崗位256萬+。應屆生或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競爭。壹方面是國外疫情不穩定,不少海外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另壹方面是去年畢業未就業的應屆生同樣也會使得就業難度提高。
2. 大學生畢業人數基數不斷增長。
社會就業崗位與各大高校畢業生數量之間嚴重失衡。大學生畢業人數基數不斷增長導致就業基數變大,就業市場的供需能力不足,供大於求,就業崗位的競爭大,導致大學生的就業率下降,就業形勢很不理想。優勝劣汰的結果形成了眾多畢業生難以就業的現狀!
五、我對大學生內卷的看法在大學裏,有的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的人宿舍床上鋪滿了壹摞摞的書、有的人甚至邊騎車邊端著電腦寫論文......為了高績點,為了出國,為了保研,大家從早上“卷”到晚上。還有更多的人,被迫“內卷”。跟著別人壹起在競爭中向內翻卷,拼命努力,拼到最後被其他人的奮鬥遮住了自己原本想走的道路,總以為比不過他們自己就輸了,就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了,卻忘了通往羅馬的路不止壹條,忘了自己想去的“羅馬”本來在哪個地方。
良性的競爭鞭策著每壹個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不斷克服困難去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內卷”這壹現象的出現,則意味著人們按照社會期許,把自己往壹個模子上去刻。大家都在搶奪熱門專業、大家都去考某壹證書,大家都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大家都這麽做,不管自己喜不喜歡都要跟上,生怕多思考片刻自己就會掉隊落後。最終可能出現的結果是,自己明明忙忙碌碌,學得很刻苦認真,但是好像並沒有實現太大的突破,也沒有獲得多少提高;明明每個人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最後卻沒人獲得更多的利益。
很多大學生因為陷入“內卷”而感到焦慮不已,其實大可不必,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不能跳出自己的思維框架。大學生明明在學校裏更加努力,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技能,但他對於“取得進步與否”的判斷仍然處於簡單的成績的提高、排名的提升等,那固然是狹隘的。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大學生更應該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式,跳出“小圈”,真正明白“我想成為壹個什麽樣的人”,“我想得到什麽樣的發展”,這樣不僅能對自己的努力有壹個更加客觀的評價,而且能避免妳真的做壹些無用功。不可避免地,也有壹些學生真的會因為競爭壓力過大,學習壓力過於強而出現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缺乏鍛煉等現象。對於這樣的同學,跳出自己的“小圈”就更為重要,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適宜的目標,擁有清晰的自我規劃,選擇更高效科學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每壹個都比沈浸在“競爭”裏更加明智。
不少大學生陷入“內卷”,對此感到焦慮,與缺乏科學規劃也有很大關系。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需要改變固有的思維定式,從盲目的同質化和壹體化競爭中走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走差異化、個性化的路子,弄明白“我想成為什麽樣的人”“我能成為什麽樣的人”,才能真正把自己塑造成壹個“不壹樣的我”。
六、內卷的利弊對於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嚴重的“內卷”問題,我認為,客觀上講有助於這改觀了大學生普遍存在的頹廢和放縱狀態,但從主觀上講,這也給了很多大學生莫須有的壓力和痛苦。在提倡奮鬥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努力學習才是“該有的樣子”。可若是壹味地“內卷”,還是免不了陷入死循環,無所成長與進步。學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為怎樣的人”,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以及學生父母,需要想清楚“我們的教育目標是為了培養怎樣的人才”。要做到不被“卷”,我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要明白自己的人生規劃與目標,有計劃地學習,過好每壹天。
七、如何避免無意義的內卷跳出“內卷”怪圈,並不是說要同學們安於現狀不做努力,而是不要把過多的目光放在別人的努力上面,要正視自己的付出,時刻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並為其而奮鬥。不必在意內卷所帶給我們的無效焦慮,它只會讓我們陷入迷茫。
無論是主動內卷還是被迫內卷都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自我調節,心態平和,保持初心,不被世俗的成功觀念束縛,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但是仍然要有熱情,持之以恒,這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