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太後絕對不是歷史上第壹位希望兄終弟及的皇太後,早在西漢時期,漢景帝的生母,竇太後就希望漢景帝百年之後,可以將帝位傳給自己的親兄弟梁王劉武。為此竇太後不惜幾次三番要求漢景帝立弟弟為儲君,甚至不惜與漢景帝母子失和,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是漢景帝立下了自己的長子為儲君,竇太後就算滿心不樂意,也不得不不了了之。有種說法竇太後這麽費心扶持自己幼子上位,是因為竇氏外戚在前朝掌權多年,要是景帝去世,孫子上位,那麽竇氏就得把權力交給新太後的家族,可幼子上位,竇氏外戚的權力就不會變。
也就是說竇太後費心提拔幼子,有部分原因也是為了權力。可杜太後要趙匡胤兄終弟及,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難道也是為了權力?與竇太後不壹樣的是,杜太後可沒有臨朝聽政過,甚至她都沒有幹涉過前朝政事,趙匡胤又是個開國帝王,就算杜太後想要蔭護杜氏外戚,估計開國功臣們也不答應,很顯然杜太後想要為了權力扶幼子上位似乎不太可能。
而且金匱之盟發生時,杜太後已經瀕臨死亡,臨終前希望趙匡胤傳位給弟弟,只是因為趙匡胤是將士嘩變黃袍加身才登上帝位,杜太後怕趙匡胤死後,兒子幼小又會發生此類事件,所以才希望趙匡胤傳位給成年的弟弟。不過這個說法不能仔細推敲,沒有哪個母親盼著兒子早逝的,趙匡胤當時正值壯年,且膝下已經有了皇子,雖說皇子們都年幼,但如果趙匡胤有意回避禦駕親征,那麽絕對能夠活到兒子成年才掛。也就是說杜太後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但有更好的辦法規避。
燭光斧影的傳聞如果說金匱之盟的疑點不足以讓人懷疑這個盟約的真實性,那麽趙匡胤死前,他寢宮中發生了壹出離奇傳聞,就讓金匱之盟的真實性脆弱不堪。據說趙匡胤死前並沒有什麽身體異樣,而且頭壹天晚上還邀約弟弟趙光義壹起喝酒,酒席間趙匡胤遣走了所有的宮人,他與趙光義似乎發生摩擦,宮人們在殿外看見有人拿斧頭的燭影,隨後趙匡胤就暴斃身亡。從這個傳聞上來看,趙匡胤死得不正常,至少與趙光義脫不了關系,所以按照這個傳聞,有種說法就是趙光義弒兄上位。
燭光斧影也是北宋時期壹大謎案,歷史的真相如何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正是因為有了燭光斧影,再加上不能仔細推敲的金匱之盟,於是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就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因此才會說至今這都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