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茶鄉行記:修水

茶鄉行記:修水

2017年9月24日下午,我們結束了茶鄉行銅鼓之行,前往江西修水,拜訪修水縣茶葉協會會長吳東生先生,參觀江西修水縣茶葉科學研究所,該所前身是中央農業實驗所江西省修水縣茶葉改良場,由當代茶聖吳覺農於1933年負責籌備並創辦的。茶科所歷經80多年風雨,培養了大量茶業界人才,成果輝煌,為寧紅產業發展、科教興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茶科所,吳東生先生向我們介紹了寧紅工夫的來歷,修水古稱寧州,所產紅茶取名寧紅茶,亦稱寧州工夫紅茶。遠在唐代時,修水縣就已盛產茶葉,生產紅茶則始於清朝道光年間。歷史上修水、武寧、銅鼓三縣為同壹個縣,因此這三個縣產的紅茶均稱“寧紅”。

據史料記載,修水有千余年的產茶歷史,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說:"寧紅是歷史上最早支派,寧紅早於祁紅九十年,先有寧紅,後有祁紅"。到十九世紀中葉,寧紅暢銷歐美,成為中國名茶,美國茶葉專家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專著中評述:"寧紅外形美麗、緊結、色黑,水色紅艷引人,在拼和茶中極有價值",稱贊"寧紅色、香、味俱屬上乘。"光緒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寧紅茶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步入鼎盛時期,每年輸出30萬箱(每箱25公斤)。到了光緒三十年,寧紅輸出達30萬擔。那時縣內茶莊、茶行多達百余家,全縣出口茶占全國總數十分之壹。

據考證,紅茶發源於武夷山區(即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和江西省鉛山縣),然後傳到江西省修水縣,再又傳到浮梁縣和安徽省東至縣,最後傳到祁門。就紅茶而言,是先有“正山小種”、“河紅”、次有“寧紅”、再有“浮紅”、後有“祁紅”。寧紅產區位於贛之西北邊隅,全境山多田少,雨量充沛,土質富含腐殖質,氣候溫和,適宜茶樹生長,寧紅工夫優良的自然品質得益於此。

寧紅工夫茶的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圓直,鋒苗挺拔,略顯紅筋,色烏略紅,光潤;內質香高持久似祁紅,滋味醇厚甜和,湯色紅亮,葉底紅勻。高級茶“寧紅金毫”條緊細秀麗,金毫顯露,多鋒苗,色烏潤,香味鮮嫩醇爽,湯色紅艷,葉底紅嫩多芽。

“寧紅”除散條形茶外,還有壹種束茶——龍須茶。龍須茶是由江西省修水縣漫江鄉寧紅茶村,采用獨特工藝創制而成的特種工夫紅茶,在清道光年間與“寧紅”同時興起,因其成茶“身披紅袍、外形似須”而得名“龍須茶”。龍須茶制作精細,風格獨特,品質優異,外形十分美觀,頗有藝術欣賞價值。

我們還參觀了寧紅集團,吳會長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寧紅歷史,1891年(清光緒17年),修水茶師羅坤化開設的厚生隆茶莊產制的白字號寧紅茶100箱,在漢口以每箱100兩白銀售給俄商,遊歷來華的俄太子尼古拉亞歷山德維奇贈給“茶蓋中華,價高天下”匾額,“寧紅太子茶”也由此得名。

24日當晚,茶鄉行壹行在修水靜馨閣小憩,品茗寧紅工夫紅茶,與茶友***敘紅茶緣。修水之行是我茶鄉行以來,收獲最不壹樣的,茶科所的茶樹種植園,是我見到的茶樹品種最多的茶園之壹,種植有國內外490余份茶樹品種,正值茶樹開花季,不同種類的茶樹,爭相綻放,潔白的花瓣,金黃色的花蕊,淡淡的芳香,飄滿茶園,低調卻浪漫的茶樹花,怒放的樣子,讓我永遠都忘不了。

每壹次的茶鄉行,都讓我收獲滿滿,不僅領略茶山的美麗,品飲芳香的茗茶,與來自不同地域的茶友壹起習茶,還有幸與茶人學習,感受壹片葉子傳遞的茶人精神,寧靜致遠、淡泊緘默,用心感知茶所傳承的文化與蘊含的美。

2017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