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地名那麽好聽 為什麽還要改名。壹個人的名字,就和長相壹樣,會讓人從第壹眼看到之後,就在心中形成壹個初始印象。壹個城市的名字亦是如此,它往往是人們了解這座城市的第壹印象。
但是地名又和人名不太壹樣,在歷史的長河裏,人的生命如滄海壹粟,實在太過於渺小和短暫。我們腳下的這方土地,經歷過滄海桑田的浮沈,歷史中的光輝與黯淡,都積澱在這裏,歷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和足跡,都鐫刻在這裏。地名的產生,往往凝結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包含著豐富的價值觀。
隨著時代的更叠,許多地方都曾數次更名。我們偶爾在古詩文或者古裝劇中見到的那些極具韻味的地名,或許就是妳家鄉的前身。
為大眾所熟知的古代都城,如長安、金陵、汴京、燕京等,每每念起這些名字,都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氣息,仿佛能看到那壹幕幕歷史長河中的悲歡離合,能聽到文人墨客們的長吟短嘆?但若是改了名字,那些流傳千年的詩句便發生了變化,如?秋風生渭水,落葉滿西安?,?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開封?等等。
當然,以上這些地名改得並不算過分,尚在人們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但是還有壹批地名,卻改得令人發指。
牧野改為新鄉。牧野之名,聞之便有蒼茫壯闊之感,改為新鄉,便忽然具有了濃厚的鄉村氣息。司馬遷於《史記》中寫道;?維棄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實撫天下?。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之壹,若改成新鄉之戰,風格也直接從滅亡殷商的大戰變成兩個村莊的鄉民鬧事了。
牧野之戰
其實牧野並不孤單,因為同樣改的極具鄉村氣息的還有蘭陵,蘭陵改成了棗莊。試想,壹面是遍植幽蘭的高地,微風過處,?蘭陵美酒郁金香?,更有?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壹面是種滿棗樹的村莊,黃土撲面而來,仿佛加上了灰蒙蒙的濾鏡。這個時候,蘭陵王高長恭不幹了,因為它變成了?棗莊王?,儼然壹副地痞流氓黑社會的模樣。當然,《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也不幹了,因為他改成?棗莊笑笑生?後《金瓶梅》滯銷了。?
《蘭陵王》劇照
其實《三國演義》裏的很多地名早已成了改名重災區。比如觀眾最熟悉的趙子龍,是河北常山郡人,而常山今天叫做石家莊,試想趙雲勒馬站住,銀槍壹擺,大喊道;?曹賊莫逃,吾乃石家莊趙子龍!?是不是氣勢頓時全無?
《三國演義》劇照
三國時期的大軍閥袁紹,出身於東漢時期的名門望族?汝南袁氏?,而汝南如今也改成了駐馬店。只聽得袁紹道:?吾乃駐馬店四世三公袁家公子袁本初是也!?這句話聽起來實在是太具有殺馬特風格,嚴重影響了袁紹的貴族氣質。
同樣處於尷尬局面的還有九原郡呂布,自我介紹時說:?吾乃包頭呂奉先!?
張飛立於當陽橋前,大聲喝道;?呔!保定張翼德在此!?
看到這些改了名字的地方,很多人可能會有壹個疑問,古代的名字那麽好聽,為什麽還要改名呢?
其實在古代歷史上,改地名往往是由於王朝的更替、避皇帝的名諱、行政區域的調整以及疆域的擴張等等。
避皇帝名諱這種事情,涉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歷史上其實有很多。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帶?義?字的地名全遭了殃。比如江蘇義興改成宜興,湖南義章改成了宜章,四川義賓改成了宜賓等。
據記載,歷史上曾因避諱而更改的地名就高達八百多回。
說到疆域的擴張,在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大敗匈奴,就在甘肅設了武威郡,取?武功軍威?之意,同時還有甘肅張掖,也是因為打了大勝仗,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西漢疆域圖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規模更改地名主要是以下三種情況。
第壹種:出於民族團結的考慮。
在建國初期,更改了壹大批被認為帶有華夏文化優越感的地名。基本上,只要這些地名裏面包含凡含有安、綏、化、平、鎮、宣這類彰顯中央王朝和華夏文明影響力的字眼,都大大小小受到了整改。
例如新疆的?迪化?改為?烏魯木齊?,綏遠的?歸綏?改為?呼和浩特?,還有廣西西部的?鎮邊?改為?那坡?,寧夏中部的?鎮戎?改為?同心?,雲南的?平彜?改為?富源?,四川的?靖化?改為?金川?等等。不過也留下來了寧夏,甘肅的平涼和定西,湖南的懷化,陜西的鎮安,黑龍江的綏化,廣西的平南,貴州的鎮遠等等。 ?
第二種:地名漢字太生僻。
較為典型者,如黑龍江璦琿被更名為愛輝,雖然只改掉了兩個偏旁,但卻割斷了該地名與1858年《璦琿條約》等重要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所幸在2015年,愛輝重新改回了璦琿。
璦琿古城
同樣改名的還有湖北沔陽,沔陽本取自?沔水之陽?的含義,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壹。然而,由於錯綜復雜的原因,湖北沔陽改成了仙桃,這個沿用千年的沔陽古稱便徹底消失了。
沔陽古城
此外,還有杜甫詩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中的陜西鄜州改成了富縣;陜西葭縣如今改成了佳縣。陜西人調侃?富縣不富,佳縣不佳?,真是令人扼腕長嘆。
第三種:旅遊業興起,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雖然這場改名潮壹直延續至今,但是經濟層面的成功者簡直少之又少,大多數地名在更改之後,不僅沒有產生明顯的經濟效應,反而引起很多無謂的爭議。
失敗的典型代表就是安徽徽州市。安徽之名本源於所轄的安慶和徽州二府,其中的徽州,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是?徽派建築?的代表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壹徽墨的出產地。湯顯祖對徽州有很高的贊譽:?壹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而當徽州更名為黃山市,便意味著它丟掉了那個極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符號,意味著那個別具壹格的古城最終成為了旅遊的犧牲品。
徽派建築
和徽州同樣遭遇厄運的還有福建崇安,海南通什等。福建崇安誕生了壹代詞宗柳永這樣的曠世才子,如今為了旅遊立市改成了武夷山市;而海南通什作為黎族的聚居地,在黎族語言裏是糧食富饒的意思,但為了發展旅遊卻改成五指山市,這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極不尊重。
說到底,想要提高城市的經濟水平、擴大城市知名度本來不是壞事,但是若用破壞歷史文化的代價來換取,就好像為了發展經濟去破壞環境壹樣,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這些動輒成百上千年的地名,早已不只是地名那麽簡單,其內部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和歷史密碼,早已構成了中華民族延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
其實說起來,?邯鄲?二字其實也算是生僻字,但是邯鄲人是幸運的,因為這座城市是中國歷史上唯壹歷經了三千年風雨卻從未改過名字的城市。當我們今天說到邯鄲,我們會想到什麽呢?我們會想到三千年前那個偉大的趙國都城,會想到春秋戰國的亂世群雄,會想到胡服騎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會想到在這裏發生過的壹切?當我們重新踏上這片歷經幾千年風雨的土地,壹定會生出面對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
邯鄲?胡服騎射?像
這些每壹個傳承至今的地名,都是歷史風雨的見證者,每壹個改掉名字的城,都在漸漸失去氣質。中國人起名都是很有講究的,不僅包含了美感,更包含了意蘊,人為地將其抹去,只會造成文化的斷裂和歷史的斷層。
地名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如果不尊重歷史文化而濫改地名,就是在變相地拋棄中華文化。把蘭陵改成棗莊、汝南改成駐馬店、瑯琊改成臨沂、廬州改成合肥、陳倉改成寶雞?新舊名字的好壞,相信廣大讀者們心裏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