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上契需要什麽

上契需要什麽

廣東:  廣東(包括香港、澳門)稱為上契,親父母和誼父母的關系稱為“契親家”。擇好吉日,父母為孩子準備香燭及豬頭壹個,以及壹些禮物。為孩子穿戴整齊後帶同孩子前往契爺(誼父)、契媽(誼母)家中,吉時壹到就點香燭,向神明禱告,請未來的契爺、契媽上座,由孩子向契爺、契媽行跪叩禮、奉茶。嬰兒則由母親抱著向契爺、契媽鞠躬。然後契爺、契媽會給契仔(誼子)或契女(誼女)利市(紅包),用新碗筷、新湯匙請契仔或契女吃飯,象征對契子女有養育的責任。有些契父母會送金碗筷、金湯匙給契子女,以示隆重。逢年過節契子女需前往拜望送禮,契父母死後亦要守孝[10]。 四川:  四川德陽的通江鎮會於當地節慶「李花會」時為幼年的子女打扮,請壹年長者陪同在李樹下等候合適的人前來,然後上前問該人是否願意結乾親,對方同意的話,幼兒即向該人叩頭,稱為拜寄禮,把該人拜為乾爹或乾媽。拜寄人家會請子女的乾爹或乾媽吃飯,乾爹或乾媽會給乾子女壹些錢,有些會再為乾子女取小名[11]。 陜西: 嬰兒滿月後,父母為嬰兒剃頭、換衣,然後父母或祖父母就會抱著嬰兒出門「撞喜」,讓嬰兒與碰到的第壹個成年人結誼。碰到成年男性就拜為乾大(乾爹),成年女性則拜為乾媽;老漢拜為乾爺(誼祖父),老婦拜為乾婆(誼祖母)。然後請到對方到作客,三日後再備禮品,抱嬰兒登門拜訪。被拜者設酒款待,贈衣帽給嬰兒。從此兩家結為親家,逢年過節禮尚往來。碰到的人有些是隨機的,但大部分情況是事先安排朋友或有名望的人去做第壹個「碰」上的人。 河南:  鄭州、開封、滑縣壹帶習俗與陜西相似,稱為「碰姓」,不同的是嬰兒出生後頭壹個早上,父親即要抱嬰兒出外碰姓,碰到的第壹個人不論男女老少,父親都要向他(她)磕頭並說明原委,請對方為小孩起小名。如要正式認為乾親,則被碰到的人要送給小孩壹份禮物。滑縣壹帶未婚或未有子女,或子女年幼者忌諱認乾子女,認為認了乾子女就會沒親子女,即“認乾兒,失濕兒”。 滎陽的其中壹種認乾親方式與四川、陜西、山東長島縣相似,稱為“闖姓”,孩子滿月或出生滿百天,父母在日出抱孩子出門,首先碰到的壹人,即認其夫妻為乾父母。另壹種多見於男嬰,男嬰家人將鎖鎖門鼻兒上,滿月那天誰先到他家就讓誰開鎖,開鎖者就被認作乾父母。每年孩子生日,都要到乾父母家拜訪,乾娘會送鎖給孩子,每年送壹個,直至12歲。在這壹年,乾父母要給乾子女買衣物,叫“挽鎖”,表示關系牢固,再把鎖摘去,稱「脫鎖」。以後每逢重大節日和婚喪,兩家乾親戚都要禮尚往來。 周口壹帶多選姓劉(諧音「留」)或姓程(諧音「成」)的人為孩子的乾爹娘,取「留」而不去、「成」而不夭之意。之後要舉行類似象征性出生儀式,乾娘先做壹條大開襠褲,讓乾子女穿上時從褲襠鉆出來。 修武的風俗是「碰親」,與四川、陜西、山東長島縣相似,由父親抱小孩外出,如果第壹個碰到的人兒女多,就把他(她)認作孩子的乾大(乾爹)或乾娘,對方兒女少則由對方介紹兒女多的人家讓孩子認乾爹娘。 北京: 北京人認為收乾子女會對自己的親生子女不利,所以壹般只接受親密朋友的子女為乾子女。雙方擇吉日舉行結誼儀式。親生父母要設酒席、預備禮物讓子女孝敬乾爹、乾媽,當中必須包括送給幹爹的帽子和送給幹媽的鞋子,另外再配上衣料之類的物品。乾爹、乾媽送給乾兒子、乾女兒禮物必須包括碗筷和長命鎖,由於打破碗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因此碗筷多以木、金屬等不易打破的材料制造。給乾子女的禮物還有衣服、鞋襪、帽子、圍嘴和兜肚等。以後每年三節兩壽,乾子女的家庭都要給幹爹、乾媽送禮,乾爹、乾媽的也要回贈禮物。由於花費沈重,通常只有富厚之家才會這樣做。 山東: 長島縣、蒙陰縣的習俗與四川、陜西相似。在長島縣,父親抱著小孩出門所見到的第壹個成年外姓男子就認作小孩的幹爹。在蒙陰縣在出門見到第壹個外姓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會認為乾親,未婚者暫時稱為叔叔、姨姨,等對方結婚後才改稱乾爹或乾娘。 在膠縣,小孩的父母要給乾娘買壹條褲子,壹副腿帶(現在多改為兩根腰帶)。乾爹娘要送小孩衣服,放上針(與「真」諧音)和大蔥(與「聰」諧音),表示真心真意和祝願孩子聰明。乾子女三年之內不能在家吃過年的餃子,乾爹娘會用新碗筷盛餃子送給乾子女。 在臨朐,乾娘必須是壹個生肖相合、多子女的婦女,儀式進行時,乾娘穿著壹條由小孩家所做的肥大開襠,小孩父母用紅布寫張文書、燒上香、交上文書,將小孩從乾娘的褲襠裏漏下來,表示是自己親生的,然後隨乾娘的孩子排行。 膠東地區要先給乾娘做壹條肥大的開襠褲,讓小孩從褲襠中穿過,象征小孩是乾娘所生的,然後讓小孩隨乾娘的子女排行。 泰安壹帶多找劉姓人家認乾娘,這是因為「劉」與「留」同音,認為這樣能留住孩子。 榮成認幹娘的是乾子女咬下乾娘衣襟上的鈕扣,象征吃幹娘奶的親生子女。幹娘則要送衣物給乾子女做禮物。雙方家長互稱“乾親家”。乾子女稱所認夫妻為“乾爹”、“乾媽”,與他們子女互稱兄弟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