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先秦:貝幣、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等等。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範圍內的二裏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二、秦代:秦半兩。
秦始皇在統壹六國後,確定統壹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三、漢代:五銖錢。
漢武帝於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
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鐘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錢。鐘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範。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
四、唐代:開元通寶。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錢,開始鑄造開元通寶,幣面上下右左有“開元通寶”四字。“開元”意為開辟新紀元,“通寶”意為通行寶貨。有人按順時針方向回環來讀作“開通元寶”,成為後世銅幣以“通寶”或“元寶”命名的由來。
五、北宋:紙幣交子。
北宋初年,四川用鐵錢,體重值小,1000個大錢重25斤,買1匹絹需90斤到上百斤的鐵錢。流通不便。於是,商人發行壹種紙幣,名為交子,代替鐵錢流通。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
五、明代:白銀和大明寶鈔。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由於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錢幣的特點
中國古代錢幣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錢幣貫穿於中國古代的悠久歷史長河,並體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連續性、階段性及承繼性,並全方位地承載和涵蓋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繼了禮器玉琮的觀念,表現為圓形方孔。其中蘊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是古代陰陽八卦學說的具體體現。這種“外圓內方”、“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對中國古人的處事原則、行為規範,乃至中國古代的建築結構、風水習俗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單位上,早期鑄有面值,屬稱量貨幣,以_、_、銖、兩等為單位,如秦半兩、漢五銖。唐代鑄開元通寶錢,規定每十枚開元錢重壹兩,每壹枚開元錢稱為壹錢,則十錢為壹兩,這就是重量單位“錢”的由來。
圖飾上,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專為文字。錢幣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謂大篆,秦以後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針篆,劉宋孝建錢是薤葉書,北周布泉則是玉筋篆,這些都是小篆的變體。六朝以後多用隸楷,蜀漢直百五銖的直百兩字是隸書,這是中國錢幣上最早出現的隸書。
技術上,先秦使用範鑄,早期為泥範,基本是壹錢壹範。後來使用陶範、石範及金屬範,六朝時期開始采用疊鑄技術。到唐朝時發展為翻砂澆鑄。從漢代五銖錢開始,加鑄外郭,此項技術的采用,便於保護錢文,減少磨損,明顯較同時期歐洲的鑄錢技術先進。
無論是從形制、單位、圖飾、還是鑄造或印刷技術上,乃至對外文化交流上,錢幣都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
百度百科-中國古代貨幣
中國新聞網-專家:中國古錢幣"外圓內方"形制源於禮器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