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壯士不死就罷了,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難道那些做王侯將相的,都是天生的貴種嗎?

壹、原文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二、譯文

吳廣向來愛護士兵,士兵大多願意聽(他)差遣,(壹天)押送戍卒的將尉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使將尉惱怒,讓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們。將尉果真用竹板打吳廣。將尉拔劍出鞘想殺吳廣,吳廣跳起來,奪過利劍殺了將尉。陳勝幫助他,壹起殺了兩個將尉。

(於是陳勝)召集並號令部屬的人說:“妳們諸位遇上大雨,都已誤了期限,誤期是要殺頭的。假使僅能免於斬刑,可是去守衛邊塞死掉的本來也會有十分之六七。況且壯士不死便罷了,要死就該成就偉大的名聲啊,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麽?”

三、作者出處

作者司馬遷?朝代漢《陳涉世家》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築長城、修驛道,並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同時,秦朝統治者還制訂了嚴刑酷法,使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秦二世繼位後,賦斂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於深重的苦難之中。

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二世元年七月大澤鄉九百人走投無路的命運,正是全國勞苦大眾處境的縮影,這也是大澤鄉的星星之火能點燃全國範圍農民起義燎原烈火的原因。

由於當時秦王朝的力量還很強大,加之陳勝本人不善於團結內部和貪圖王侯生活,脫離群眾,這支起義軍經過短短六個月就失敗了,陳勝本人也被叛徒殺害。但在這次起義的影響和推動下,各路起義軍迅速席卷全國,使由秦始

二、作品賞析

《陳涉世家》壹文在寫作上按事件的發展順序記事。寫起義過程,先寫起義的原因和起義前的謀劃,再寫起義的爆發和發展,直至政權的建立,脈絡非常清晰。在記述中,則采取了先因後果的寫法。寫起義的動機,則先寫暴秦的嚴刑峻法;寫起義的發生,則又先寫將尉的殘酷等等。

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義的正義性。文中還通過典型細節的描寫,對起義的過程、浩大的聲勢以及起義領袖的精神面貌,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展現,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人尊稱為“史聖”。其父司馬談學識淵博,曾在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司馬遷20歲開始遊歷,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編寫《史記》。

後因上書替李陵辯解而觸怒漢武帝,下獄並被處以宮刑。太始元年(前96年)獲赦出獄,擔任中書令。司馬遷發憤著書,大約在55歲那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和修改工作。所著《史記》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誌遺業,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並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蕩。

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壹小變,壹百年壹中變,五百年壹大變,三大變為壹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後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範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占有最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