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張軌文言文

張軌文言文

1. 誰有《獨異誌》的文言文

●序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

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載所繁者,俱不量虛薄,構成三卷。

願傳博達,所貴解顏耳。 ●卷上 伊尹無父,生於空桑中,禹妻化為石,後剖腹而生啟。

老君耳長七尺,在母腹中八十壹年,剖左脅而生,及生,鬢發皓白。徐偃王無骨而有聖德。

劉邕好食人瘡痂。文王四乳。

臯陶鳥喙。堯眉八彩。

湯臂四肘。禹耳三漏。

離婁察見秋毫於十裏之外。衛臣弘演開已腹納懿公之肝。

周穆貴為天子,車轍馬跡遍於天下,凡遊行壹億壹萬裏。 海若居海島,每至八月即有流槎過。

如是,累年不失期。其人賫糧乘槎而往,及至壹處,見有人飲牛於河,又見織女,問其處,飲牛之父曰:“可歸問蜀嚴君平,當知之。”

其人歸,詣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鬥牛,計時,即汝也。”

其人乃知隨流槎至天津。 娥皇、女英從舜巡狩,行及湘川,聞舜崩於蒼梧,泣下,淚灑湘川之竹,皆成斑文。

公孫呂面長三尺,闊三寸,為衛國賢臣。 東漢趙伯翁嘗晝寢,群孫戲其腹上,內七李於臍中。

李至爛,流汁出,其家謂其將死。後李核出而無患。

劉曜字永明,須百莖,皆長五尺。 漢中山靖王勝,有男女壹百人,其後子孫流衍於今,問之,皆劉裔。

後周獨孤信三女為後,各生周、隋、唐壹朝天子。長生周武帝,次生隋煬帝,次生唐高祖。

漢昌邑王賀即位二十七日,積惡凡壹千四百二十七條,為霍光所廢。 項羽每叱咤,萬人手足皆廢。

晉宣王司馬懿,自顧見背。 隋有麥鐵杖,壹夕行壹千百裏。

夕發洛陽往宋州為盜,及明卻返。宋人因見其所盜之物者,執麥告之,為吏所劫,乃承愆。

淮南程幹,本富人,三年間為水火焚蕩俱盡。妻茅氏,連八年孿生十六子,相持行乞於市。

梁武帝貴為天子,三舍身為同泰寺奴。唐郭子儀授中書令,考二十四考,月入俸錢二萬貫,官供二千人,熟食、馬料五百石。

郭太後貴極,綿聯八朝帝王:代宗外孫,德宗外甥,順宗新婦,憲宗皇後,穆宗之母,敬宗、文宗、武宗三宗祖母。李廣利拔佩刀刺山石,泉湧。

東漢孟業身重千斤,故帝疑其自重,乃以大秤懸棟間。業啟曰:“陛下秤上秤臣,請秤之。

雖肉重千斤,而智無壹兩。”幹寶母妒,當葬父時,潛推壹婢於墓中。

十余年後,母亡,與父合葬,開墓,婢伏於棺上,久而乃生。問之,如平昔之時,指使無異。

唐初,僧玄奘至西域取經,入維摩詰方丈室。及歸,將書年月於壁,染翰欲書,約行數千百步,終不及墻。

唐柳子升妻鄭氏,無疾而終,臨卒時告子升曰:“不離君之身,後十八年更與君為親。”已而,子升年近七十,再娶於崔氏。

或多省前生之事,後產壹男而卒。前梁張軌時,抱罕令嚴根妾產,同夕產壹女、壹龍、壹鷙。

賈弼之夜夢壹人,面貌極醜,謂弼之曰:“思以易之,可乎”夢中微有所諾。及覺,臨鏡大驚,壹如夢中見者。

左右家人見之,皆奔走。其所異者,兩手各執壹筆,書之於紙,俱有理例。

徐說之,親戚然後乃信。 魏建淩雲閣既成,匠人誤釘其額。

文帝乃令車繩引上韋誕,題三字而下。頃刻之間,頭須皓白。

晉趙末,年八歲,壹夕異長,身長八尺,髭須滿頷,三日而死。唐惠卿,荊州庭中有橘樹,其末有壹實甚大,獨異之。

由是會賓客,摘而將食,乃剖之,有壹赤蛇蟠於其中矣。德宗朝,有戴竿三原婦人王大娘,首戴十八人而行。

韶陽有壹人牧牛,壹旦,牛舐其臂,而色皎白。此人樂之,即袒其體,令牛遍舐,皆白。

其人數日間暴卒。其家恨,殺此牛,召村社同食之。

凡食者數十人,壹夕同卒。羿燒仙藥,藥成。

其妻妲娥竊而食之,遂奔入月中。《山海經》有大耳國,其人寢,常以壹耳為席,壹耳為衾。

賈耽為滑州節度,酸棗縣有俚婦事姑不敬,姑年甚老,無雙目,旦食,婦以食裹納犬糞授姑。姑食之,覺有異氣。

其子出遠還,姑問其子:“此何物向者婦與吾食。”其子仰天大哭。

有頃,雷電發,若有人截婦首,以犬續之。耽令牽行於境內,以告不孝者。

時人謂之“狗頭新婦。” 天後朝,工人安金藏保中宗不反,乃自持刀開腹明之,五臟墜地。

後遣醫工復內入腹,以桑皮細針縫合,經夕復生。玄宗即位,追封代國公。

有娥簡狄氏,吞鳥卵而生後稷。東漢陸續,歲饑,太守施貧者食,既畢,問之,凡賜六百人,言其姓名,無壹參差。

吳王闔閭死,埋酵三千,以為殉葬。漢武鉤弋夫人,姓趙氏。

手本拳,帝納後,以後伸之,遂展。王獻之常為寫《祭晉元帝廟祝文》版,墨入木,深八分。

王戎視日,睛不眩。廉頗食,鬥,肉十斤。

陶侃,有相者視其手,策文上指,謂曰:“策文到指上為三公,貴不可說。”侃以針刺之,通指皆出血,灑墻為公字。

唐大歷中,河南尹相裏造刑洛陽尉苗登,有尾長二尺余。《神異經》有李子昂,長七寸,日行千裏;壹旦被海鵠所吞,居鵠腹中,三年不死。

殷紂為糟丘酒池,廣可以泛舟。 張少平妻田氏,少平卒後,累年寡居,忽夢壹人自天而下,壓其腹,因而懷孕。

乃曰:“無夫而孕,人聞棄我也。”徙於代,依東方。

五月朔旦,生壹子。以其居代東方,名之東方朔。

或言歲星……。

2. 漢賓老父文言文翻譯,急,在現等,立馬采納

翻譯: 漢陰的壹位老先生,不知道身份來歷。漢桓帝在延熹年中,(巡遊)駕幸竟陵,過了雲夢澤,到達了沔水岸邊,當地百姓沒有不去看的,但有壹個老先生壹個人耕地不停。

尚書郎南陽人張溫感覺很奇怪,叫人去問說:“人們都去看,老先生就妳不停,為什麽呀?”老先生笑而不答。張溫走下道路(進入田地)百余步親自和老先生談,老先生說:“俺是個粗人,不懂這個話。請問是天下大亂天子能存在還是天下大治天子能存在?

是天子存在來安撫天下百姓還是驅使天下百姓供養天子呢? 以前聖賢治世,自己住草屋頂樹枝結構的房子,全體百姓都很安定。現在妳的皇上,煩擾百姓自己隨意遊玩無所顧忌。

我都替妳為他感到慚愧,妳怎麽還願意讓別人都去看呢?”張溫感覺很慚愧。問他的姓名,老先生沒有說就走了。

出處:《高士傳》

擴展資料:

漢賓老父原文:又曰: 漢賓老父 ,不知何許人也。桓帝幸竟陵,過雲夢,臨沔水,百姓莫不觀者。有老父獨耕不輟。尚書郎張溫異之,使問曰:"人皆觀,老父獨不觀,何也?

"父曰:"我野人耳,不達斯語。請問天下亂而立天子耶?治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昔聖王宰世,茅茨采椽而萬民以寧。今子之君勞民自縱,逸遊無忌,吾為子羞之,又何忍與人觀之乎?"溫大慚,問其姓名,不告而去。

百度百科-漢濱老父

3. “素書”壹詞怎麽解釋

(1).古人以白絹作書,故以稱書信.漢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興呈蘇渙侍禦》詩:“久客多枉友朋書,素書壹月凡壹束.” 明 王錂 《春蕪記·訴怨》:“怎不仗青鸞傳素書,打疊下屠龍計,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吳偉業 《鯗鶴》詩:“ 丁令 師來寄素書,羽毛零落待何如.”(2).兵書名.舊題 漢 黃石公 撰,宋 張商英 註.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 老子 之說為註釋.因本文及註文多如出壹手,或疑為 張商英 所偽托.元 劉塤 《隱居通議·經史壹》:“世多指兵書《三略》為 黃石公 所傳之書.宋 張商英 曰:‘非也.晉 亂,有盜發 子房 冢,於玉枕中獲此書六篇,凡壹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妄傳,世所謂素書是也.’”(3).泛指壹般道書.宋 蘇軾 《次韻回先生》之壹:“但知白酒留佳客,不問 黃公 覓《素書》.” 清 黃鷟來 《送田月樞歸隱王屋》詩:“底事披《素書》,無暇祀 黃石 .”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素書》是用朱墨寫在白絹上的道書.”(4).書籍.《周書·張軌傳》:“ 軌 性清素,臨終之日,家無余財,唯有素書數百卷.” 唐 許渾 《姑熟官舍》詩:“草生官舍似閑居,雪照南窗滿素書.” 元 汪元亨 《沈醉東風·歸田》曲:“怕纏手焚了素書,懶鉆頭拽倒茅廬.”。

4. 親朋好友老師用古文表示是什麽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1]

古代對“朋友”的

古人雲:“同門(師)曰朋,同誌曰友。”按現代人的說法,則指彼此友好的人。在古今的著作中,關於朋友的稱謂很多。

布衣之交:壹指貧賤之交。《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二指顯貴者與沒有官職的人相交往。《東周列國誌》中有:“寡人聞君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交。”

金蘭之契:指情意相投的朋友,後也指結拜兄弟。宋張孝祥《下定書》:“門館遊從,早托金蘭之契;衣冠歆艷,***稱冰玉之賢。”

金石之交:喻指誠心誠意,堅貞不渝的友情。《漢書?淮陰侯傳》:“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

莫逆之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毫無猜疑的朋友。《周書?張軌傳》:“軌與樂安孫樹仁為莫逆之友,每易衣而出。”

八拜之交:舊稱異姓結拜的兄弟姐妹。元馬致遠《陳傳高臥》四折:“便是某幼年間與今聖上為八拜之交,患難相同。”

總角之好:指小時候很要好的朋友。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貧賤。《聊齋誌異?成仙》:“文登周生,與成生少***筆硯,遂訂為杵臼交。”

5. 摯虞,字仲洽,少事皇甫謐,才學通博,著述不倦,文言文翻譯及答案

翻譯:摯虞,宇仲洽,摯虞年少時侍奉皇甫謐,思想和學識廣博高深,學習而不知疲倦。

原文:摯虞,字仲洽,京兆長安人也。父模,魏太仆卿。

虞少事皇甫謐,才學通博,著述不倦。郡檄主簿。

虞嘗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之所祐者義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順,所以延福,違此而行,所以速禍。故借之以身,假之以事,引之以正,反之以義,推神明之應於視聽之,崇否泰之運於智力之外,以明天命之不可違,故作《思遊賦》。

舉賢良,與夏侯湛等十七人策為下第,拜中郎。因詔諸賢良方正直言,虞對曰:“臣聞古之聖明,原始以要終,體本以正末。

故憂法度之不當,而不憂人物之失所;憂人物之失所,而不憂災害之流行。誠以法得於此,則物理於彼;人和於下,則災消於上。”

時太廟初建,詔普增位壹等。後以主者承詔失旨,改除之。

虞上表曰:“臣聞昔之聖明,不愛千乘之國而惜桐葉之信,所以重至尊之命而達於萬國之誠也。前《乙巳赦書》,遠稱先帝遺惠余澤,普增位壹等,以酬四海欣戴之心。

驛書班下,被於遠近,莫不鳥騰魚躍,喜蒙德澤。今壹旦更以主者思文不審,收既往之之詔,奪已澍之施,臣之愚心竊以為不可。”

詔從之。元皇後崩,杜預奏“諒暗之制乃自上古是以高宗無服喪之文而唯文稱不言漢文限三十六日魏氏以降既虞為節皇太子與國為體理宜釋服卒哭便除”虞含預書曰:“喪服者,以服表喪。

今帝著壹日萬機,太子監撫之重,以宜奪禮,葬訖除服,變制通理,垂典將來,何必附之於古,使老儒致爭哉!”從之。 後歷秘書監、衛尉卿,從惠帝幸長安。

及東軍來迎,百官奔散,逐流離鄠、杜之間,轉入南山中,糧絕饑甚,拾橡實而食之。後得還洛,歷光祿勛、太常卿。

時懷帝親郊外。自元康以來,不親郊祀,禮儀弛廢。

虞考正舊典,法物粲然。及洛京荒亂,盜竊縱橫,人饑相食。

虞素清貧,遂以餒卒。(節選自《晉書·摯虞傳》) 譯文: 摯虞,宇仲洽,京兆長安人。

父親摯模,是魏國的太仆卿。摯虞年少時侍奉皇甫謐,才學廣博,著述不倦。

郡中選他做主簿。摯虞曾經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天所保佑的是道義,人所幫助的是誠信。講誠並旦信順天命,會使人福壽延長違背這些,就會招致災礽。

所以憑借自身,假托人事,用正道引導他們,使他們返回到禮義之途,在梘聽之外推舉神明的應驗,在智力之外崇尚否泰的命運,借以說明天命不可違。所以作《思遊賦》。

推薦為賢良;和夏侯湛等十七人策選為下等,拜為中郎。於是(皇帝)下詔讓各位賢良進獻直言,摯虞回答說:“我聽說古代聖明的君主,考究原始以求善終,體察根本以正其末。

所以憂慮法度不當,而不憂慮人物失所;憂慮人物失所而不憂慮災害流行。如果能以法求取,那麽在其他事情上就能以法治理,在民間人們相處和睦在朝廷災禍就自會消除。”

當時祖廟剛剛建成,(皇上)下詔壹律加官晉爵壹級。後來由於負責擬旨的人草擬的詔書不太符合皇上的旨意,於是詔書廢止。

摯虞上表說:“我聽說古代的聖王明君,不吝惜千乘之國而愛惜桐葉封弟的信譽,就是為了尊重至尊的詔命而通達萬國的誠信。前些時的《乙巳赦書》,發揚先帝留下的恩澤,普遍增加爵位壹等,以酬答天下歡欣愛戴的忠心。

驛站傳布詔書,宣示於遠近,沒有誰不歡騰雀躍,欣喜蒙受思澤。如今壹旦因為主管的人考慮文辭不周密,收回以往的詔令,奪走已普施的思德,我私下認為不應該。”

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並下詔。元皇後死了,杜預上奏:“天子居喪之制,起自上古時代,商高宗武丁沒有服喪的文宇記載,只能說明儀式符合服喪的禮制而沒有記載。

漢文帝規定服喪三十六天。曹魏以後,既葬而祭以為節度。

皇太子與國家為壹體,理應脫下喪服,哭完就除服。”摯虞答復杜預的信中說:“喪服就是用服表現喪。

現在皇帝日理萬機,太子監護安撫天下的責任重大,以時宜改變喪禮,葬罷就除服,改變禮制通達事理,典制流傳到未來,何必依附於古代,使老儒紛爭呢?”(皇帝)下詔依從了他的意見。 (摯虞)後來歷任秘書監、衛尉卿,眼著惠帝到長安。

等到關東軍隊來攻打天子時,百官奔散,於是摯虞流離到鄠、杜之間,轉入南山之中,糧食斷絕餓得厲害,便拾橡子充饑。後來得以回到洛陽,歷任光祿勛、太常卿。

當時懷帝司馬熾親自舉行郊祀。自元康(291)以來,天子不親自郊祀,禮僅廢棄。

摯虞考證舊典,儀式用品果然有序。等到洛京荒亂之時,盜賊橫行,人們餓得互相為食。

摯虞壹向清貧,於是餓死。

擴展資料:

摯虞(250年―300年),字仲洽,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三國時期魏國太仆卿摯模之子 [1] ,西晉著名譜學家。

泰始年間舉賢良,擔任中郎,後任太子舍人、聞喜縣令、尚書郎。元康年間,遷任吳王之友,後歷任秘書監、衛尉卿、光祿勛、太常卿。

後因遭亂餓死。著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誌》四卷,註解《三輔決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