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人生觀的問題可以說和人類文明壹樣古老。人生問題何以成為問題,究其根本說來,是因為人是肉體與心靈的復合體。人的肉體需求決定了人要關註各種現實的人生,即首先通過滿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實現現實的、經驗的人生目標;而人的心靈需求又決定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物種的超越本性:人會思考、人會制造工具、人會承傳文化、人還會追問人生的意義……正是在這種經驗與超驗的二元張力中,使人生變得異常復雜並充滿矛盾。
進壹步看,這壹基本矛盾在人的現實實踐中,又呈現為若幹矛盾系列:生與死、有限與無限、物質與精神、可能與現實、個體與類……對這種人生基本矛盾的求解便構成了人生觀的基本內容。屈原所感嘆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對這種矛盾認識的真實概括。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表明壹個人來到世間,生活於自然、社會及其他人的關系之網中,無時無刻不在親歷著人生的矛盾,回味著人生的感受,追尋著人生的意義。人生觀是壹種社會意識,任何社會意識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人生觀的形成,是人們所處的壹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
既然人生總是具體的、歷史的,因此,人生觀必然反映出時代的特征。古往今來,對於人生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壹是。
孔子入世有為的人生觀。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主張人來到世間就應該剛健有為,積極入世來施展人生的抱負。孔子特別強調事人、人事的重要性,要從人事活動中去體認天命(自然),積極有為,而不是消極順命。從這壹立場出發,孔子強調“修己安人”,即通過自覺的自我修養,使別人得到安樂。因此,理想的人生就是將主體道德修養和“濟世”結合起來,這才符合“禮”和“仁”的要求。孔子的人生觀為他之後的儒家所繼承,逐漸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原則和“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
老莊出世無為的人生觀。與孔子的人生觀不同,老莊哲學認為在人類之初的社會裏,人性是非常淳樸的,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卻被自私多欲的思想所支配,使本來淳樸的人性受到損害。為了實現人性的復歸,老莊哲學提出“無為無欲”的人生原則,認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惡,恢復人的善良本性。
叔本華悲觀絕世的人生觀。叔本華作為德國唯意誌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他認為生命意誌既然表現為人生,則人生也就為意誌所支配,而人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淵藪,人生卻總要追求這無法滿足的淵藪,因此,人生的本質即是痛苦。作為世界本質的生命意誌是無限的,它在有限的個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滿足。所以,叔本華主張人應當認清意誌的內在矛盾及其本質上的虛無性,自覺地否定生命意誌,進入人生的解脫境界。
很顯然,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社會現實,會形成不同的、甚至是風格迥異的人生觀。縱觀人生觀的歷史演變,我們看到人生觀有如下特點:
時代性。每壹個時代的人生觀,都是該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反映,處於不同時代的人,由於對人生問題認識的深度廣度和正確程度不同,而擁有不同的人生觀。因此,人生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沒有超越社會歷史生活的永恒的人生觀。
階級性。人生觀是壹定階級的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裏,每壹個階級的人生觀都直接反映壹定社會的經濟基礎,表現出壹定階級的利益,體現壹定階級的思想、願望和要求。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人生觀和被統治階級的人生觀往往是根本對立的。
獨立性。人生觀作為壹種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人生觀的發展有它自身的歷史繼承性,它是壹種歷史文化或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與演化。因此,任何壹種人生觀都與先前這方面的思想成果有繼承關系;每壹個時代創立新的人生觀,也都離不開利用和改造原有的人生觀。
多元性。在任何壹種社會形態中,往往存在著各種不同的人生觀,這些人生觀因人生信仰的不同、社會地位的不同而各異。例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有代表人類社會進步、體現時代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也有以追求享樂和個人利己為目的的錯誤人生觀,同時還有明哲保身、獨善其身的人生觀。對於每壹個體來說,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正是在各種錯誤人生觀的***存、比較和鑒別中得以確立的。
人類發展的歷程表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進步必須通過人們的不懈努力才能達到,在人類壹體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註重肉體和心靈的平衡問題。當今世界,高速發展的生產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給人們提供了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把人們帶入太空時代、信息時代,然而另壹方面,此起彼伏的經濟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危機、精神危機、信仰危機、心理危機等等,又使人感到在這個世界上,人正日益失去自己應有的地位、價值和尊嚴。因此,在人類未來的發展中,必須重視人生觀的建設問題,以使社會生活充滿希望,使人生充滿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