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始於1942年7月17日,迄於1943年2月2日,歷時六個半月,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為了壹舉滅亡前蘇聯,進而集中力量對付美、英和中國,實現其稱霸世界野心的重要戰役。但在前蘇聯軍民協同作戰的反擊下,前蘇聯取得了此次戰役的勝利,德軍自此開始分崩離析,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全面防禦,以至節節敗退。該次戰役不但是前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了全面進攻,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5月,德軍在哈爾科夫交戰中挫敗了蘇軍的進攻。7月中旬,其“B”集團軍群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西通頓涅茨工業區,南連高加索庫班產糧區和巴庫油田,東接烏拉爾新工業區和蘇軍戰略預備隊的集結地,北達莫斯科。希特勒如果攻占了斯大林格勒並奪取前蘇聯豐富的經濟資源和戰略物資,就必將大大加強希特勒的戰略優勢。希特勒將和日本法西斯壹起,造成東西夾擊的態勢,壹舉滅亡前蘇聯,進而集中力量對付美、英和中國,實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因此,進攻斯大林格勒是希特勒打擊前蘇聯要害的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得失關系著蘇、德雙方整個戰局的命運。
面臨強敵,斯大林格勒軍民嚴陣以待,響亮地發出了決不後退壹步的口號。全城構築了四道防禦圍廊,即外層、中層、內層和市區圍廊。軍民***組織了83個民兵殲敵營,協同主力部隊作戰。
1942年7月17日,會戰開始。德軍向蘇軍前沿陣地發動猛烈攻擊,7月底,終於沖到頓河邊。德軍統帥部意識到單靠“B”集團軍群的現有兵力不足以攻下斯大林格勒,就從高加索調來坦克第四集團軍,從地面攻打該城。蘇軍最高統帥部也重新調整了兵力部署。經過浴血奮戰,把德軍阻遏在頓河西岸近壹個月之久。德軍不斷以強大的坦克部隊和優勢兵力向蘇軍頻頻猛攻,終於在8月23日強渡頓河,出現在斯大林格勒市區以北的伏爾加河河岸,對市區造成嚴重威脅,並把蘇軍分割成兩部分。與此同時,德軍對市區進行輪番的狂轟濫炸,平均每天出動上千架次飛機,投下了總***100多萬顆炸彈,使城市變為壹片焦土。但這並沒有使斯大林格勒人民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他們復仇的怒火。北郊的拖拉機廠,離德軍只有壹公裏半遠,工人們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和空中轟炸,繼續生產和修理被打壞的坦克。許多工人裝配好坦克後就直接開著這些坦克到前沿陣地去參加戰鬥。
9月14日下午,德軍突破了蘇軍防線,竄入了市中心。激烈的巷戰開始了!德軍占有明顯的優勢。但斯大林格勒的保衛者們,頑強抗擊,與沖進市區的德寇進行殊死的戰鬥。每個街區、每幢樓房,甚至每層樓、每間房、每個街壘,都要進行反復爭奪,有時要費幾天、幾十天甚至幾個月才能決定歸屬於誰。戰鬥空前激烈,蘇軍不少師只剩下幾十個人,仍堅守陣地。
戰鬥進行到11月18日,德軍的全部後備力量已經消耗殆盡。第壹線的主力打得精疲力竭,寸步難行。德軍被迫轉入了防禦。希特勒企圖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計劃和整個1942年夏秋的戰役計劃均告破產。
德軍轉入守勢也是蘇軍攻勢的開始。在最高統帥部代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主持下,蘇軍制定了反攻計劃,並為反攻的到來作了大量準備工作。此時的德軍“B”集團軍群雖經幾次增援,已處劣勢。更重要的是,蘇軍士氣高漲,對勝利充滿信心;而德軍士氣低落,為紅軍的英勇精神所震懾。
1942年11月19日清晨,蘇軍西南方面軍首先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發起攻擊,2000門大炮同時轟響,到天黑時,蘇軍已向縱深推進25—30公裏。11月20日,蘇軍又在南面發起進攻。11月23日,從西北和南面發起攻擊的兩支蘇軍在卡拉奇、蘇維埃茨基、馬裏諾夫卡地域會師,完成了對德軍鮑留斯軍團33萬人的合圍,然後逐漸壓縮合圍圈。此時,蘇軍已掌握了制空權,德軍無法從空中運輸糧食、彈藥和援軍。包圍圈內僅有的德軍空軍基地皮特姆尼克機場也被蘇軍占領。蘇軍利用機場的照明和無線電導航設備,巧妙地欺騙德軍飛行員。當時,他們還不知機場已為蘇軍所占,幾十架降落下來的德國飛機旋即成為蘇軍的“籠中之鳥”。
被圍困的德軍由於饑餓,不得不把騎兵的馬匹宰殺吃光;每個士兵每天只能領到100克面包和30克油脂;坦克也因缺少燃料而成了壹堆廢鐵。德軍已陷入了絕境,成了甕中之鱉。1943年1月8日,蘇軍發出最後通牒,鮑留斯請示希特勒後拒絕投降。包圍圈越來越小。1月24日,鮑留斯投降,鮑留斯再次請示希特勒,希特勒仍下令死守陣地。26日晚,德軍被分割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集群軍由鮑留斯指揮,北集群軍由史特勒克爾指揮。1月30日,鮑留斯電告希特勒:“部隊將於24小時內最後崩潰。”希特勒趕忙發電,給那些絕望掙紮的法西斯軍官晉爵,授予鮑留斯以“元帥”軍銜,其他117名軍官也晉升壹級。第二天,鮑留斯及其司令部全體官兵,在中心百貨商店的地下室被俘;2月2日,北集群軍也投降了。與此同時,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團軍,羅馬尼亞第三、四集團軍,意大利第八集團軍皆被蘇軍擊潰,灰溜溜地撤離伏爾加河,向西潰退。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到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德軍被打死、打傷、被俘和失蹤的官兵總數約達150萬人,占當時蘇、德戰場上德軍總兵力的四分之壹。
斯大林格勒之戰,美英報紙比之為凡爾登戰役。然而它的意義是遠非當年凡爾登戰役所能比擬的。它不但是前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蘇軍從此奪得了戰略主動權,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而法西斯集團開始分崩離析,德軍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全面防禦,以至節節敗退。斯大林格勒之戰,確實成了希特勒滅亡的決定點。
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大大提高了前蘇聯的國際威望和國際地位,鼓舞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它使得同盟國與軸心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世界各戰場徹底戰勝德、意、日法西斯,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