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家族企業的發展方向:
國內外學者對家族企業的演進路徑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有趣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概括起來,基本上有以下幾種觀點:
1,家族企業的發展是沿著家族企業-家族企業-家族企業-經理人企業的路徑發展的;
2.家族企業的發展沿著原始企業——家族企業——公眾公司的路徑演進;
3.家族企業的發展沿著家族企業—合夥企業—股份制企業的路徑演進;
4.家族企業的發展經歷了家族企業-純家族企業-準家族企業-混合家族企業-公眾公司的路徑演變。在具體的變革路徑上,雖然大家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基本都認為家族企業的發展是沿著家族企業-家族企業-家族企業-公眾公司的路徑進化的,最終的進化結果達成了壹個* * *學問,那就是家族企業最終會進化成公眾公司。我們可以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進行考證。
從現實來看,家族管理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
1,所有權和經營者分離。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競爭的加劇、家庭和家族觀念的改變、管理者的崛起,家族式管理難以適應後工業社會的發展而退出歷史舞臺。那些股份大的家族只能間接影響企業的決策,企業的經營權落入管理專家手中,企業兩權分離從根本上動搖了家族式管理的基礎。IBM、福特、殼牌、摩托羅拉等西方老牌家族企業之所以能夠繼續發展,就是因為他們主動適應了這壹趨勢。
2.泛家族主義管理的盛行。家長式管理在家族企業中會消失,但企業的家族主義仍然保持並發揚光大。西方以家族主義倡導團隊精神。在東方的日本,封建忠孝的宗法管理正在被平均主義的命運管理所取代。員工和管理者是企業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員。
3.家族企業的進壹步社會化。家族企業通過向社會發行股票和債券、向內部員工轉讓股份、投資社會公益事業等方式,進壹步實現了所有權的社會化。企業的社會化表現為在其經營宗旨中更加強調企業社會責任。
以松下電器為例,公司的發展過程是松下幸之助個人股權比例不斷下降和稀釋的過程,從企業成立之初的100%到1950年的43%,1955年的20%,更急劇到1975年的2.9%,使得松下企業的發展突破了個人縱觀歐美發達國家的家族企業,大多已經成為公眾公司。福特、杜邦、柯達、通用電氣、摩托羅拉、迪士尼,這些已經成為著名跨國公司的家族企業更是如此。殊途同歸是對家族企業發展方向的最好解釋,也是對上述結論的有力論證。
家族企業要想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和發展,最終會演變成壹家公眾公司,這並不是由企業家或其繼任者的個人意誌決定的。從主觀上來說,他們更不願意成為公眾公司,因為他們不想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這種發展必然是由家族企業存在的客觀環境決定的。在日益開放的經濟形式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家族企業的內部缺陷逐漸成為企業擴張的羈絆,制約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優勝劣汰,淘汰不適合的,為了生存和發展,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成了唯壹的出路。上市公司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典範。家族企業向公眾公司轉型,可以有效改善其治理結構,變家族管理為專業化管理,加強制度建設和有效性,有效克服家族企業的兩大內在缺陷,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避免被市場淘汰而繼續。
二、家族企業可持續經營的註意事項:
1,完善法律,規範市場,完善市場平臺。
政府應完善法律,規範市場,為企業的制度變遷和發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市場平臺。雖然我國家族企業的制度變遷主要是誘致性制度變遷,但政府部門並不是完全無所事事。而是要為企業的制度變遷創造更加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盡可能開放投資領域,在公開融資、進出口權等諸多方面享受國民待遇,促進資本、人力資源等要素按市場機制配置,充當合格的市場經濟“仲裁者”,推動家族企業制度變遷的順利實施。在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進壹步表明了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態度,完善了私有財產保護條例,將“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明確寫入憲法,加強了對非公有制經濟中私有財產權的保護。這對於以家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來說,無疑是壹個“利好”,為家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平臺。
2.完善職業經理人市場和信用評價體系。
引入職業經理人是突破家族企業人才瓶頸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國尚未形成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經理人隊伍魚龍混雜,缺乏。
依靠信用體系,難以有效約束管理者。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家族企業直接參與管理的投資者比例高達67.1%。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建立公開、透明、健全的經理人市場和信用評價體系,通過市場對經理人進行隱形的硬化約束。建立完善的經理人市場和信用評價體系,可以使經理人在每個階段的行為信息全面透明,經理人的任何行為都會對其未來的市場交易產生影響,從而大大增加經理人不道德行為的成本,使其從保護自身人力資本的角度有效自律。同時,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和信用評價體系的存在,也會降低家族企業中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簽約的搜尋成本和企業家識別經理人的成本,從而大大降低家族企業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
3.放松融資管制,強化融資體系。
融資難是長期困擾家族企業發展的壹大難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資金匱乏的困境,對於家族企業來說更是壹道壁壘。從銀行間接融資來看,以家族企業為主的中小民營企業很難通過銀行信貸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國有商業銀行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國有企業,而對於中小民營企業,銀行放貸非常謹慎和復雜。以民營經濟最發達的浙江省為例,個體私營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壹般只占社會貸款總額的10%-20%,與其占據全省經濟半壁江山的地位極不相稱。至於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雖然國家在放寬對民營企業上市融資的限制,但是占比還是很小的。事實上,無論是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其風險控制主要取決於融資制度和監控體系的建設,而不是取決於融資對象的所有權性質。我們應該加強監控,而不是限制目標。放松對民營企業的融資管制,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將有助於家族企業資本和管理的社會化,使其向上市公司邁進,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4.家族企業的內部變革。
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家族企業的制度變遷是壹個非帕累托均衡過程,並不是所有的家族成員在變遷過程中都有正收益。在這個過程中,以家族外的非核心人員享有企業的產權、剩余索取權和經營權,壹些素質不高的核心人員會從重要的管理崗位上退休,將權力交給職業經理人。這對家屬來說無疑是痛苦的,有些家屬會從自身利益出發,極力反對改變。對於創業者和核心人員來說,這個過程無異於壹場激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尤其是對於企業家來說,把企業的經營權交給比自己強的人,克服親情遠比克服壹般人情難。這個過程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要求作為變革主體的企業家具有強烈的變革意識和開拓精神,成為真正熊彼特意義上的企業家,具有強烈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需要加快自身的知識更新,形成適合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使企業的運作越來越適應規範的市場經濟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