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宿建德江》。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詩人孟浩然在開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的時候,離開家鄉去往洛陽的途中,在吳越之地遊玩,來排解仕途不順的悲憤之情。孟浩然是襄陽人,在早期的時候,他有入仕之心,奈何仕途坎坷,他倍感失望與痛苦,於是他就歸隱山林,再沒有進入官場。
這首《宿建德江》的全文為: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白話譯文是:我把乘坐的小船停靠在小洲附近,這個小洲看起來煙霧彌漫,夕陽西下的時候壹絲愁緒湧上心頭。這無邊無際的曠野,遠處的天空看起來比樹還顯得低沈,清澈的江水與明亮的月亮看起來跟人相親相愛。
這整首詩把“舟泊暮宿”作為背景。雖然在第二句寫了壹個“愁”字,但是並沒有將“愁”字展開描寫,而是註重於景物的描寫。這首詩先寫了羈旅夜泊,再寫了日暮添愁,最後寫天低月明。更是用了“明月伴人親”,把詩人內心的愁和孤寂描寫地淋漓盡致。
後世對這首詩有很多的評價,比如《唐詩解》中評價道:“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聯不復言情,而旅思自見。”意思為:詩人的愁思是因為景物而生的,所以第二句沒有描寫情感,而是從景物中展現出來。《唐詩近體》中也寫到:“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十字咀味不盡。”其意思與《唐詩解》中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