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作者及出處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作者及出處

1、出處:最早由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全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之興亡,肉食者謀。

2、原文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禽獸者也。昔者嵇紹之父康被殺於晉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時,而山濤薦之入仕,紹時屏居私門,欲辭不就。濤謂之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於人乎壹時。"傳誦以為明言,而不知其敗義傷教至於率天下而無父者也。夫紹之於晉,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當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間,為無父之人亦已久矣,而湯陰之死何足以贖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豈知必有乘輿敗績之事,而可樹其忠名以蓋於晚也。

自正始以來,而大義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濤者既為邪說之魁,遂使嵇紹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顧。夫邪正之說,不容兩立,使謂紹為忠,則必謂王裒為不忠而後可也。何怪其相率臣於劉聰、石勒,觀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動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

3、註釋

自古以來,就有亡國的事,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別亡國和亡天下呢?那就是:易姓改號叫作亡國;仁義的道路被阻塞,以至於達到率領禽獸來吃人,人與人之間也是妳死我活,不分輸贏不罷休,這叫作亡天下。

魏晉人的清談為什麽能夠亡天下?原因就是孟子所說的楊朱墨翟的學說使天下人目無父母,目無君上,從而墮落為禽獸了。以前,嵇紹的父親嵇康被晉文王所殺,到晉武帝建立晉朝時,山濤推薦嵇紹入朝做官,嵇紹當時隱居在家裏,想推辭不去。山濤對他說:"我替您考慮很久了。天地間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時候,更何況人生短暫的壹世。"人們把山濤的這些話作為名言加以傳誦,然而不了解他這話敗壞了仁義,傷害了教化,竟至使天下人目無父母。嵇紹對於晉王朝來說,晉王朝的國君並非他的國君,但他卻忘了自己父親被晉文王殺害,而去事奉並非他的國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間,他作為目無父母之人已經很久了,那麽在湯陰以死效忠又如何贖回他的罪過呢?況且當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時候,他哪裏知道晉王壹定會發生兵敗之事,而自己竟能樹立忠名使晚節完美無缺呢!

自從曹魏正始以來,大義不明的情況已經遍及天下。像山濤之流既然是異端邪說的罪魁禍首,於是使嵇紹這樣的賢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無所顧忌。邪和正兩種評價截然相反,二者不可並行不悖。假如認為嵇紹是忠,那麽就壹定認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則如何能責怪那些晉代舊臣相繼著去侍奉劉聰、石勒,眼看著他的故主晉懷帝身穿青衣賤服為人行酒而無動於衷呢?因此,首先要知道保天下,然後才知道保國家。保國家,是位居國君和臣下的那些統治者所要考慮的;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賤的普通百姓都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