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鬼大的孩提時代,凡事都感到好奇。
喜歡看天,看那輕薄的雲悠悠飄向遠方,不知天上是否住著神仙。
喜歡看海,看那層疊的海浪撲騰著浪花,不知海底是否建著龍宮。
老師教我不懂就問,我問了,可他卻不知道怎麽解答,留下壹句“妳長大後就明白了”。
不懂什麽是長大,鄰家哥哥告訴我說, 長大就是成熟。
那麽成熟又是什麽呢?這個問題埋在我的內心深處,像是壹顆幼小的種子,破殼、發芽,陪伴我人生的每壹階段,卻突然在某個瞬間生出綠葉,讓人觸不及防。
隨後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回過神來,我想這應該感謝生活向我潑來的冷水。
忘記是因為什麽事情,仿佛頓悟了壹般,我意識到原來成熟本身就是壹種涼薄,是壹種獨善其身的無奈,是壹種習以為常的孤獨。
壹、平凡是獨善其身的合理選擇
很喜歡許巍的壹首歌《曾經的妳》,有幾句詞寫得很好:
年輕的時候壹頭紮進 社會 洪流,滿腔熱血渴望闖出壹片天地,像是壹片浮萍飄飄落落地掙紮,卻避免不了沈入海底的結局,到頭來仍舊是形影孤立孑然壹身,接受平凡落敗而歸。
那些曾經特別喜歡的雞湯文,現在全都被我丟進了垃圾箱,不是因為反對作者的觀點,而是明白年輕不再,那些追求不適合我。
記得揮灑過青春的操場,也記得喝酒鬧事過的天臺,壹幅幅畫面仿若昨日重現,但心中再無法感受到肆無忌憚的快樂與泣不成聲的痛苦。
不是因為放下了過去,而是因為適應了現在。
不是因為屈膝於生活,而是因為接受了現實。
曾經滿嘴都是青春至上、成功萬歲的大道理,現在只覺得活得好不如好好活。懶得再去羨慕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人士,光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就覺得很累了。
網上最近流行壹個詞“躺平”,指的是面對生活,選擇壹種無所謂的態度去看待。
有的人覺得碌碌無為是錯的,人活壹世就應該瀟瀟灑灑。可平凡不是什麽罪過,而是壹種獨善其身的正當選擇。
就像電影《後會無期》中說的: “妳不用對每個過客負責,也不用對每個路人說教。 ”
二、越是長大,越不喜歡多余的社交
以前我很喜歡交朋友,在校內是個名人,從食堂回到宿舍,擺手打招呼簡直停不下來。
工作以後我也是如此,見到誰都是自來熟,和同事處得像是親兄弟,節假日還會打個電話聊聊天。
遇見的每壹個人交心起來好像都不困難,我壹度以為自己是萬人迷,後來才發現我只是不成熟。眼光看得淺薄,交心不過片面,山會移動海會上浮,人的 情感 更是豐富多樣,而我卻覺得大家應該都沒有改變。
所有的付出都是自我感動,所有的聯系都會單方中斷,所有的離散都是必然選擇。 情感 的地位永遠不會對等,人生就是在不斷得失,越是重視越懂得如何傷害。曾經我不斷地壓低底線迎合朋友,後來才發現有多麽不值得。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已經斷聯幾年,畢業時許下的承諾隨著時間流逝變成了空話,偶爾也會覺得遺憾想要主動聊起,可是手指在鍵盤上敲了又敲,卻苦於如何開場。
“妳好”顯得太陌生,“妳還好嗎”又顯得太熟絡,多兩個字不壹樣,少兩個字也不壹樣,我才意識到,也許不打擾就是壹種祝福吧。
失去了與朋友聚會的興趣,大家談的都是以前,根本不會關註現在,話題局限在房子事業,聊多了覺得乏味,觥幬交錯間杯盤狼藉的不僅僅是桌面上的菜肴,還包括我們的友誼。
三、只想要壹點可以照顧的地方
我對親戚也不太關註。即便是初中在我家住了三年的堂姐,或是高中壹起上學的表哥,即使過年也不想見上壹面,久而久之,連串門都覺得麻煩。
有時候我也在想,為什麽自己會變成這樣?
失去聯系不過是雙方關系疏遠的結果,更多的原因其實還是心態上的變化。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摻雜了太多利益,就看透了關系的本質。
曾經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後來才知道生活不是電影,沒人盼望著看妳,我不是什麽大人物,都是路人甲乙丙丁。
每壹段 情感 的建立不過是當時的各取所需,壹次小小的失衡就足以顛覆所有人的認知,友誼是如此,親情也是如此。
很想逃進壹個人的世界,所以時常會做這樣的夢:
夢裏有座小山,修著壹間木屋,院子裏有小溪流過,滋養著壹顆桃樹。
常有大風吹過,風兒卷雜著思念,思念帶著柔情,從山頂吹落桃花,落在山腳的湖裏,泛起圈圈漣漪。
湖是西邊湖,風是南山風。
我從林中穿過,踩著樹影斑駁,爬到山頂看日出。
人生的道路終會和天馬行空的理想背道而馳,這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學會的道理。
我的圈子很小,我也只想要這麽壹個小圈子,有重視的父母和兩三好友就足夠,至於其他人如何,我不想去關心。
我喜歡無事壹身輕松,肩上的力量不大,能扛起來的東西不多,所以我丟掉了熱情與天真,變得理性和現實。我沒有余力照顧太多,壹個小家就是我的活動範圍。
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現在卻對很多事 情感 到畏懼,不希望有太多人來關註我,也不想去關註他們。
人到中年的最大變化,也許就是心變硬了。
感動只會心軟,所以討厭感動,相聚就會分離,所以討厭交友。藏在心底的話不是故意要隱瞞,因為不是所有的疼痛都可以放聲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