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詩歌風格
(壹)用火壹樣的激情,書寫時代最強音
從詩歌的內容上看,他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書寫當時的革命激情,有鮮明的政治性和強烈的時代精神。在他數十年生涯裏,他與人民同呼吸***患難,對時代的許多重大問題做出了詩人的回答,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文化大革命”10年,詩人的壹系列優秀詩作,如《致青年公民》組詩、《望星空》、《甘蔗林——青紗帳》、《團泊窪的秋天》等,都較為清晰地留下了時代的足跡。如他的著名的《向困難進軍》壹詩,是壹首政治抒情詩,又是壹首宣傳鼓動詩。詩作是針對當時壹些年輕人在建設國家的道路上出現了畏難、後退的心理而作,采用了充滿革命激情而又富於鼓動性的語言,向人們揭示時代生活的真諦,召喚和鼓勵青年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祖國,敢於“向困難進軍”,勇於“投入火熱的鬥爭”。詩作采用了比興和馬雅可夫斯基階梯詩的形式,先是介紹“我”遇上了困難,去見將軍,要求回後方去再學習幾年,但是得到了將軍的回答是:“問題很簡單——/不勇敢的/在鬥爭中學會勇敢,/怕困難的/去頑強地熟悉困難。”這些閃光的話使“我”立即回到隊伍繼續前進。這些自身的經歷和當時青年人的心態是壹樣的,都是來源於那個時代的生活。詩人最後在詩歌末尾直抒胸臆:“讓我們/以百倍的勇氣和毅力/向困難進軍!/不僅用言詞/而且用行動/說明我們是真正的公民!”詩句響徹著時代的聲音,體現著時代的精神。即使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文革”期間裏,面對種種迫害和誣陷,作者也是以剛直不阿的氣概表達了革命戰士不畏權勢、不畏強暴的信念與誓言。如《秋歌》壹詩,他寫道:“是戰士,決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壹分鐘;要革命,決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對刀叢。” 這是何等的豪邁氣質啊,只有“戰士詩人”才擁有這種氣魄!
(二)富含哲理,在感情中閃現著真理的光芒
在學生時代,他就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運動中,是當時民族解放先鋒隊文藝青年聯合會的活躍成員,已經嘗試用文學藝術的形式開展民族解放的鬥爭。在抗日戰爭前期他寫的《滹沱河上的兒童團員》、《我們歌唱黃河》、《草鞋》、《老雇工》等詩篇,但還是很稚嫩,正處於探索的時期,談不上有什麽成熟。而前期的很多詩歌,也因為戰鬥性強的原因,缺乏壹種哲理性。但隨著對生活認識與思考的加深,他逐步由以政治語言鼓動讀者,向以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感染讀者的方向轉變。這種轉變是以《望星空》為標誌的,詩人詩歌的抒情由浮泛激蕩轉向凝重深沈。詩歌的內容是:壹個夜晚,詩人站在北京街頭,向星空眺望,面對無邊無際的宇宙,心中湧起了人生短暫的聯想,但是,當詩人把目光轉向壯麗的天安門廣場,想到了我們“沸騰的戰鬥生活”,想到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豪邁氣概時,就感到自己“充溢了非凡了力量”,“我們要把廣漠的穹窿,變成繁華的天安門廣場”. 在詩人的理性意識中,《望星空》是以比較曲折、形象的藝術手法,歌頌“人定勝天的偉大力量,歌頌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迎難而上,去建設美好、幸福的人間天堂” 的時代主題,但在詩歌的具體展開中,卻明顯的體現了感受與理念、詩學與政治要求之間的矛盾。在詩歌中,作者少了壹貫的明朗豪邁的詩風,而在詩句中添加了的深沈則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用極接近個人情感世界的語句,表現了作者對歷史挫折的嚴肅思考和感應。在詩歌中,作者引導讀者對自身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思考,使得這首詩歌富含哲理,體現著作者在詩歌創作上的成熟。他這以後的詩歌,很多也體現著哲理性,像《團泊窪的秋天》、《祝壽》、《秋歌》等等都屬於這壹類的作品。
(三)新穎的形式,獨特的詩體創造
郭小川在幾十年的詩歌創作生涯中,曾先後采用過很多種詩體形式進行創作,如樓梯式、民歌式、自由體、長句體等多種形式。但在眾多的詩體中,長句體則為郭小川在詩體方面的獨特創造。在評論郭小川詩歌創作很多的文章中,有的人稱作這種獨特的詩體為“新辭賦體”。為了表達更加開闊的思想感情,郭小川從我國古代辭賦中借鑒聯辭結采的特點,結合現代漢語規律,創造了這種新詩體。詩體的基本特征是:句子長,又被稱為長句體,長廊體。壹行詩至少由兩個以上的短詩句構成,詩節的組合比較自由,由2,3,4行詩句構成,節與節之間的字數,句數,大體整齊,壓韻 ; 用鋪陳排比的手法來表達 ; 容量大,適宜於奔放情詩的抒發。由於短句長排、詩行大體整齊、對應的格式,與鋪飾、誇張、重疊、排比、對偶等表現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結構、詞藻、音韻節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強了詩的情感濃度與語言力度,造成壹種宏闊與澎湃的氣勢,使這種詩體產生了較強的藝術表現力。主要作品有《廈門風姿》、《鄉村大道》、《甘蔗林——青紗帳》、《青紗帳——甘蔗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登泰山》、《團泊窪的秋天》等。由於他在詩體創造方面有著較大貢獻,有人又稱他為“革新能手”。馮牧指出:“他從優秀的中國古典詩歌和辭賦吸取營養,創造了壹種雄渾有力的詩體。…… 這種體裁,經過詩人長期實踐和運用,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特征的風格,在我國詩歌創作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文革”期間,他遭受了種種迫害,致使他的詩體探索道路沒有再繼續下去。
個人的原因
1、個人的創作歷程
郭小川詩歌風格的形成,跟他本人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我們可以從他的詩歌的創作歷程就可以壹目了然。
1955 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詩歌創作的第壹個階段。他寫了包括《投入火熱的鬥爭》、《向困難進軍》等詩在內的《致青年公民》組詩。這些詩感情熱烈豪邁,以 “階梯式”的形式表現鬥爭、建設、進軍的主題,澎湃的激情都傾吐出來,以政論家的頭腦和戰土的姿態鼓舞人民投入火熱的鬥爭。但在藝術方面卻還顯得稚嫩,藝術形象的創作往往被政治性的議論所代替。
1957 年到1960年,是郭小川進行探索的壹個時期。他在努力克服議論多於形象這壹缺陷的同時,開始向復雜的生活內容和新的題材挺進,不再滿足於詩的表層鼓動作用,而追求深沈的情感內蘊。有三類創作代表這壹時期的成就:壹類是為配合政治工作創作的“政治抒情詩”,包括《致青年公民》組詩(包括《投入火熱的鬥爭》、《向困難進軍》等7首市)和《縣委書記的浪漫主義》,這些站在時代的政治高度和“大我”立場、抒發***產主義浪漫豪情、以馬雅可夫斯基式的“樓梯體” 寫成的詩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同時也使郭小川名聲鵲起。另壹類是由於較多表現詩人的個人化情感受到批評的抒情詩,主要是《山中》、《致大海》和《望星空》少數作品。這些作品壹發表,立刻招致激烈的政治性責難,《望星空》更被指責為“主導的東西,是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的東西”。還有壹類是同樣引起爭議並遭批評的4篇敘事詩,包括《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嚴厲的愛》(有時被稱為“愛情三部曲”),《壹個和八個》。這些敘事詩不僅在內容上對生活作了具有深度的思考,同時在形式上也表現出刻意探索的努力。句式上初步形成後來那種長於鋪陳的長句,詩節則在同壹首詩禮保持統壹。
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詩歌創作的第三個階段,是郭小川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時期,他開創了與時代精神相協調的兩種抒情體式“新辭賦體”和“新散曲體”,代表性作品有《廈門風姿》、《鄉村大道》、《甘蔗林——青紗帳》、《青紗帳——甘蔗林》、《祝酒歌》、《昆侖行》等。此時的抒情詩,似乎又恢復到統壹於“時代大我”的情感模式當中,不過由於藝術上的成熟,時代的豪情通過較為個人化的有節制的表達,顯得意味深長。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是郭小川詩歌創作的第四個階段。這時,詩人受到嚴重的摧殘和迫害,被剝奪了寫作和發表作品的權利,但他仍然寫出了《萬裏長江橫渡》、《江南林區三唱》等作品。特別是寫於1975年的《團泊窪的秋天》、《秋歌》等,抒寫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矛盾的嚴肅思考和戰鬥激情,標誌著他這壹時期的創作高度。
2、詩人的愛國情感
郭小川從學生時代起,就熱情投身於抗日救國的浪潮中,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抗日戰爭初期,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平,幾經周折輾轉,終於抵達山西太原,投筆從戎,成為王震將軍三五九旅的壹員,後任王震的機要秘書。在那火熱的革命年代,他壹手舉槍,戰鬥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壹手拿筆,飽蘸壹腔熱血,寫下許多充滿革命激情的詩篇,鼓舞部隊奔向戰場,英勇殺敵。人們贊譽他是戰士詩人。因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年輕有為,充滿朝氣,深受王震、胡喬木、陸定壹等人器重。***和國誕生後,他不負眾望,繼續奮筆寫詩,熱情歌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成就,壹度成為文藝界壹顆光彩照人的詩人。他的詩洋溢著飽滿的政治熱情,壹種對於偉大的黨和祖國,偉大的革命事業,偉大的人民軍隊真誠和摯愛的感情。在他的詩作中,我們不難看出飽含在詩句裏面的那種具有激情的、噴湧式的情感的宣泄。如在他著名的《甘蔗林——青紗帳》壹詩中,他這樣寫道:“可記得?我們曾經有過壹種有趣的夢幻:/革命勝利以後,我們壹道抖著白須、遊遍江南;/可記得?我們曾經有過壹點渺小的心願:/到了社會主義時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煙。/可記得?我們曾經有過壹個堅定的信念:/即使死了化為糞土,也能叫高粱長得稈粗粒圓;/可記得?我們曾經有過壹次細致的計算:/只要青紗帳不倒,***產主義肯定要在下壹代實現。/可記得?在分別時,我們定過這樣的方案:/將來,哪裏有嚴重的困難,我們就在哪裏見面;/可記得?在勝利時,我們發過這樣的誓言:/往後,生活不管甜苦,永遠也不忘記昨天和明天。 ”
讀著這些詩句,我們仿佛看到了壹位面帶堅毅、豪邁、自信的詩人站在我們面前,他有著博大的胸懷和對國家無比熱愛的深沈情感……
總之,郭小川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裏創作的政治抒情詩,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了頂峰,更是為後來者樹立了典範,就像有人所指出的那樣: “作為社會主義的新詩歌,郭小川向它提供的足以表明其根本特征的那些具有本質意義的東西,這就是:詩,必須屬於人民,屬於社會主義事業。按照詩的規律來寫和按照人民利益來寫相壹致。詩人的‘自我’跟階級、跟人民的‘大我’相結合。‘詩學’和‘政治學’的統壹。詩人和戰士的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