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佛教藝術中心逐漸從洛陽、長安向南方轉移,地處西南的四川遂成為佛教造像活動最活躍的地區。至今,四川省境內遺存的唐宋以來的石窟等多達100多處,窟龕總數在1000以上。其中千佛崖、巴山石窟、大足北山和寶頂山、樂山大佛造像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
①媚態觀音
大足北山的石刻造像在題材上有明顯的變化,菩薩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常被作為主尊來塑造。大足石刻中的菩薩造像數量很多,常見的是觀音和地藏二菩薩。這些造像與同時期其他地方的塑像相比,有著更多的世俗成分,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特別是各種觀音菩薩的儀態風姿,最具代表性和地方性。北山125窟的數珠觀音,令人驚嘆不已,她上身微轉,頭部略向左前傾,雙手輕松自如地放於腹前,眼梢嘴角流露出動人而含蓄的微笑,身形在靜中又略顯動勢,飛舞的飄帶更顯得她輕盈飄逸,使人們忘卻她是令人敬畏的神靈,而稱之為“媚態觀音”。大足山上的石雕菩薩,有六臂觀音、楊柳觀音、凈瓶觀音、千手觀音,還有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等,這些石雕菩薩或立或坐,神情畢肖。
②寶頂奇觀
寶頂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是佛教的虔誠教徒趙智鳳募錢財、招巧匠,苦心經營數十年才造就出的佛教藝術傑作。
以造像形式表現大型經變情節是寶頂山石刻的壹個創舉。“西方凈土變”、“維摩詰經變”、“報恩經變”、“地獄經變”等情節,經過圖畫式的構圖設計,以高浮雕和圓雕等形式展現在石壁上,場面十分壯觀。此時佛教造像的形象幾乎完全世俗化了,在整個造像風貌上,前代的理想精神和氣勢也已經消退。
《父母恩重經變相》那組雕刻,按照經義用連續的表現手法,刻畫出壹對夫婦佛前祈子、懷孕、臨產、哺乳、嬉戲,直到夫婦衰老等壹系列情節,從題材上已經世俗化了。
寶頂山那幅中國最大的《地獄經變》浮雕,活靈活現地將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獄展示出來。但宗教藝術總是曲折地反映現實,藝術匠師總是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他們的好惡,表現出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比如,經文說“養雞者入地獄”,而那地獄中的“養雞婦”卻被工匠們雕刻得純樸甜美,表現了他們對勤勞、樸實、賢慧的農家女的歌頌與贊美。還有“牧牛道場”、“觀無量壽經變”、“釋迦涅檠”等等造像,也都充滿著人世間清新的氣息。
大足山的石刻在雕塑技法上,匠人們將圓雕、高浮雕、淺浮雕以及線刻、透雕靈活運用;在群像的布局上,敢於大膽創造,場面宏大,繁而不亂,多而不雜,主次分明,標誌著中國的造像技法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2.世間百相——宋代羅漢群雕
①靈巖寺羅漢群塑
宋代寺院造像最常見的是羅漢像和菩薩像。此時寺院造像壹般用泥和木,妝彩的作用更加明顯。
山東長清靈巖寺羅漢群像是宋代造像的優秀代表。靈巖寺羅漢有40尊,刻畫極為細膩,面部表情尤為生動,通過寫實手法把心理活動通過形態和面部表情真切地表達出來。
②彩塑羅漢
蘇州保聖寺的羅漢造像很有特色。羅漢群像被安置在繪有巖石、樹木、溪流的羅漢山上,羅漢山位於大殿東西兩側的墻壁上,表現為圓雕和高浮雕相結合的形式,羅漢由泥塑彩繪而成。羅漢群像在兩側遙相呼應,有完美的整體效果。羅漢群像與羅漢山布局構造十分自然和諧,作為背景的羅漢山立體感突出,色彩豐富,羅漢像以自然隨意的姿勢坐於山巖、林泉和雲樹間,姿態各異,既有相互呼應的關系又富有變化,表現出中國塑像獨特的空間效果。羅漢造像本身亦頗有藝術性,雕塑手法具有民族特色,羅漢形象飽滿,衣褶紋線圓熟,姿態和衣服均與人物性格有壹定聯系,體現出善於刻劃內在氣韻的雕塑傳統。
華嚴寺彩塑菩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