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員工人數2000人至10000人的外企為例,級別如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張翼德
鏈接:/question/23081413/answer/24933296
來源:知乎
第壹級:
初級工程師(engineer):大學本科/研究生應屆畢業生,畢業後的2-3年都在這個職位上。這是個人職業生涯的初期。基本上在這個職級妳不能獨立完成工作,需要更有經驗的工程師指導。公司對妳的期望和要求就是按時完成任務,做事踏實認真,僅此而已。
第二級:
資深工程師(senior engineer):工作2-6年的工程師。不要被“senior”這個詞蒙蔽了。在外企,“senior”不代表對妳技術或成就的認同,僅僅是“混得年頭久”的意思而已。絕大部分的工程師處於這個級別,並且會呆上相當長的壹段時間。作為senior,妳被期望能獨立完成任務,有時會指導初級工程師工作,但是妳基本不會獨立負責壹個項目。
第三級:
主任工程師(staff engineer,MTS):工作5-8年,甚至更久的工程師。通常在這個職級,妳已開始承擔壹些獨立的項目(可大可小),有幾個組員供妳驅使。妳的日常工作中,慢慢開始不全是技術工作,會有壹些溝通協調、項目管理、進度追蹤之類的事情。如果妳仍然希望保持在技術前沿的敏感(在中國,做到這壹點是比較難的),那妳應該已經是某壹領域的專家了,所謂的“go-to person”——“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的go-to guys.
有的研發外企喜歡稱這個級別的工程師為MTS ——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意思沒兩樣,只是更好聽壹點而已。
這個級別其實是蠻尷尬的。大部分勤奮+天資壹般的工程師做若幹年以後,都會達到這個級別。但是再往上,就會遇到職業生涯的第壹個瓶頸。通常在這個級別上,很多人會考慮轉型做管理。但是:
第壹,管理崗永遠僧多粥少,輪不輪得到妳,需要準備、人脈和機會;
第二,工程師的思維模式和管理崗位的思維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別,妳要先想好自己是不是真的願意並且適合做管理(關於工程師轉型做管理的問題,以後有機會另文介紹);
第三,外企的壹線經理其實很難做,其中苦楚不足為外人道(同樣,以後有機會另文介紹外企壹線經理的苦樂經)。
如果妳覺得自己適合並且喜歡做管理,就要早做準備,讓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體現。
如果妳希望繼續保持在技術專家的道路上,這條路在中國其實更難走,妳要有堅持下去的思想準備,或者早作打算出國。
再往上,妳通常就會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做管理,或者繼續做技術。正經的歐美公司都會強調同崗同酬,就是相同級別的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待遇相同。怎麽說呢?這壹點外企至少比國企和民企做得好,相同級別上管理崗和技術崗的薪資確實大抵相當。但是在職業發展上,相同級別的管理崗位總是要比技術崗位的責任更大壹些,相應的話語權更大壹些。外企的潛規則之壹就是:技術崗始終是雇員,但管理崗是自己人。
下面分別介紹每壹級別上的管理職位和技術職位。每個公司的職位title不同,職責和待遇也不盡相同。我這裏說的是我所經歷過的幾家公司的級別(這幾家公司都是差不多的),我相信也是大多數外企研發部門的普遍情況。
第3.5級:
初級經理(section manager/team lead):Section manager 在很多公司和MTS是平級的。套軍隊裏的術語,MTS 相當於專業軍士,而section manager相當於軍士長或者準尉。section manager多數是個過渡級別,為了讓有潛質做經理的工程師慢慢適應管理崗位的工作性質、工作倫理和行事風格而設。有的公司就直接管這個級別叫lead。這個級別壹般還是要做技術工作的,但是精力已經逐漸轉到項目管理和人事管理上來了。
第四級
經理(manager):外企的中堅力量。大部分外企的成功運作依賴著眾多壹線經理的不懈努力。不同外企不同職位對經理的定義千差萬別,不過***同的壹點是經理要直接負責壹個項目的成敗。經理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
-項目管理:調配資源、分配任務、外部溝通、控制進度、發布成果;
-技術決策:是否/何時/何人/以何種方式解決某個工程問題,技術方案的取舍,工具/流程的改造;
- 人事管理:招聘、團隊建設、評級、加薪。
經理就是部隊裏的連長兼指導員。如果團隊裏有資深且合得來的MTS/SMTS,經理可以抽身出來專註於做指導員,否則經理就要技術管理壹肩挑,不是個好活啊!
資深主任工程師(senior staff engineer/SMTS):MTS的自然延續。國內的技術人員,能走到這個級別還堅持做技術的,已經不多了。SMTS有兩種,壹種是承擔了經理的技術決策(甚至壹部分項目管理)職能,類似project manager;另壹種是純粹的技術專家,專門啃硬骨頭的。
第五級:
資深經理(senior manager):和senior engineer不太壹樣,這裏的“senior”除了資歷老,還往往附加有“管理範圍大”或“職責重要”的含義。資深經理常常會管不止壹個項目或團隊,有其他經理/初級經理向他匯報。做到資深經理這個級別,意味著達到了職業生涯的第二個瓶頸,再往上每上壹級臺階都越來越辛苦。
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PMTS):國內工程師,我見到過最高的技術級別就是PMTS,每個公司壹兩個,基本就是“大牛”的意思。Principal engineer在國外,經常是壹個完整產品項目的技術負責人(之壹)。
前面說過,在國內做技術,玻璃天花板更低。除了國內和國外在技術起點和信息豐富程度上的差別外,“信任度”和“溝通能力”是兩個更大的問題。要成為PMTS,就要有PMTS級別的項目做。國外總部是否信任中國的工程師能承擔這個級別的項目,以及中國工程師是否能夠完成這個級別項目需要的繁重(跨部門,跨時區,高頻度)溝通,是妨礙中國工程師晉升的主要障礙。
在全球,PMTS之上的技術崗位往往還有幾級,比如distinguished engineer/architect等等。最高的技術級別壹般稱為fellow,通常是公司的技術形象代言人,在行業內享有崇高聲譽。級別上fellow常與VP是平級的。(在華的)中國人能成為外企的fellow嗎?拭目以待。
第六級:
總監(director):總監通常是壹個部門/工種的總負責人。比如在我呆過的IC設計公司,硬件/軟件研發中國方面的最高職位就是總監。他們下面通常有不止壹個項目在運作。而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在並不了解所有細節的情況下)確保所有這些項目都能順利交付。在總監這個級別,個人魅力、人際關系和判斷力,就要比技術能力來得重要得多了。
從資深經理到總監,是外企管理人員要面臨的另壹個瓶頸。壹般來說,外企中國區的總監位置就那麽幾個。從外企總部的眼光來看,資深經理還是“當地人”,而總監則已經成了“自己人”。總監們除了個人能力,和總部的關系也非常重要。很多經理人幹了壹輩子,職級就停留在資深經理上,這種情況壹點都不少見。
第七級:
資深總監(senior director):我呆過的幾個外企,無壹例外的,中國研發中心的大老板都是資深總監,且都是由美國總部直接外派過來的,且都是在美國受教育,在美國浸淫多年的臺灣人。關於外企喜歡用什麽樣的中國區高管,為什麽臺灣/香港人成為外企在華高管的主流,以後有機會另文介紹。這個級別以上,就不是我能輕易接觸得到的了。
有很多外企在華的最高管理階層是副總裁(VP),但是請註意,VP這個職級是水分很大的。我目前所在的公司裏面,title都叫VP的,內部級別可以差三級。壹般來說,中國區老大這個VP的含水量都不小,我覺得其實和senior director沒有什麽差別。通常他們都不是核心決策層的成員。對銷售VP來說,如果中國區業務做得好,可以成為“封疆大吏”,但中國區研發中心的VP,話語權往往是很有限的。而對大多數在職場打拼了半輩子的senior director來說,他們的職業生涯也就止步於此了。從director 到VP,是只屬於少數職場精英們的最後壹個升職(升值)瓶頸。
第八級:
副總裁(vice president/VP):前面說過了,外企在中國的VP都水分挺大的。但是在外企總部,VP是所謂“高管”的入門級別。成為VP意味著成為某壹項業務/職能的最高負責人。
VP也是分級別的。以外企的慣例,普通的VP只是senior director的自然延續,或者比較小的業務方向/支持性部門的頭。Senior VP才是核心業務部門的總負責人。並非所有的senior VP都有資格成為executive VP——EVP才是整個公司的核心管理層。
第九級:
首席執行官/總裁(CEO/President):這個級別就不討論了。對外企來說,這個位子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輪不到中國人坐。
此外,外企中常有General Manager(GM)的職位。但這個職位經常是代表某個業務方向/市場的總負責人和協調人。GM的職級可大可小,從director到EVP都有可能(manager級別的GM我也見過,不過通常只是唬人而已)。成為GM僅僅代表在他所管理的方向上,他具有最高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