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為人民而死);有的比鴻雁的毛還輕(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而死)。
原文出自:
西漢·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素所自樹立使然。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這是我向來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地位,使人們會這樣地認為。人本來就有壹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生存所追求的東西不同啊!
註釋:
固:本來。原本就。
或:有的人。
於:表示比較、相比的關系。
鴻毛:大雁的羽毛。?
讀解:
《史記·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壹封回信。在文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無限痛苦,大膽揭露了漢武帝的喜怒無常,剛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比較進步的生死觀,並表現出了他為實現可貴的理想而甘受淩辱,堅韌不屈的戰鬥精神。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著重要價值。
事例:
1、或重於泰山: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重於泰山的人有:嶽飛、於謙、錢學森、鄧稼先、雷鋒、黃繼光、江姐等人。
2、或輕於鴻毛:他的死比鴻毛還輕。 輕於鴻毛的人有:秦檜、張俊、汪精衛、李士群、袁世凱、蔣介石等人。?
舉例: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中: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中國古代文學家司馬遷說過:“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