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仁義之士”劉玄德

“仁義之士”劉玄德

顏文浩

自古有言,曹操是奸雄,劉備乃君子。劉備宣揚大義,深得民心的形象是家喻戶曉的了。但是,依我看來,劉備的“仁義”不過是君王的政治手段罷了。人說曹操是奸雄,我今日就道劉備假仁義。

劉備,關羽,張飛,他們三個好兄弟桃園結義的壹幕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據《三國演義》中的說法,他們三人因巧合結識,在桃園中相互結為弟兄。劉備是大哥,關羽是二哥,張飛是三弟。他們三人立下壹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後來,因為壹次意外,關羽決策失誤,深入了敵營。而與此同時,關羽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與將軍博士仁 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到了孫權的陣營。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壹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

劉備得知此事,悲痛欲絕,哭得天昏地暗。他最後當然也沒有選擇死亡,於是那句“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便成了笑談。劉備好像是氣的上頭了,他要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劉備率大軍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當劉備決定發兵攻打東吳時,蜀國不少臣子建議劉備不應攻打吳國,仍應堅持孫劉聯盟。老將趙雲,就是反對的代表。趙雲諫言劉備:“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兇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壹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但是劉備不顧反對,仍然堅持發兵攻打吳國。因為劉備攻吳,並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為了保證內部的穩定,攻吳是必要的。而且劉備攻吳時,東吳掌握荊州不過壹年多的時間,根基還不穩固,奪回荊州也未嘗不可。

雖然攻打吳國是個冒險的策略,但是比起攻打魏國,那就是個不錯的戰略。魏國根基深,實力強,打魏國不是壹時就能打勝的。要是能奪回荊州,對於劉備集團來講,意義更大。劉備丟了荊州,只有個益州,劉備只靠個益州,是打不下天下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提出了荊州的重要性,荊州可以和益州互相救援。可惜劉備輕視了陸遜,夷陵之戰慘敗。

劉備啊劉備,若只是報仇心切也就罷了,怎能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壹意孤行呢?不聽勸告,讓妳嘗到了連營七百裏的苦果,這“苦果”也斷送了妳自己的性命,落下個“退於白帝城內,逝與永安宮中”的結局。那時的妳定是深刻體會到“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吧。那時的妳後悔過嗎?

劉備沒有別路可走,他戴著仁義的面具呢。如果此時摘下面具,他的人設就崩得徹徹底底了。斟酌損益以後,劉備只得鋌而走險。但外人看來,這時的劉備壹心想為兄弟報仇,以解心中之恨,不顧軍民勞苦,不管將士性命。其“仁”何在?其“義”又何在?難道壹味苦戰,不顧將士百姓是仁?難道為兄弟報仇是義,不管眾將士死活也是義嗎?為兄弟報仇之小義而失軍民安危之大義,是真“義”嗎?所以,此時,他的假仁假義更顯露於外了。

劉備,始於仁義,也終於“仁義”。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