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爆發的戰爭有很多,妳知道在1942年爆發的滇西戰役嗎?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1942年滇西戰役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滇西戰役戰爭背景
參與者:衛立煌陳納德,顧葆裕,李根源,龍雲,史迪威,孫立人,張問德
開始標誌: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架,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轟濫炸
結束標誌:1945年1月27日與緬北遠征部隊在邊境芒友會師
公元壹九三壹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壹八?事變,侵略我東北三省。壹九三七年,又制造?盧溝橋事變?,大規模侵略中國。我國同胞毅然奮起抗戰。日軍侵占我國大部領土及東南亞各國後,斷我海陸交通,阻我戰略物資運輸。為開通陸上 國際 通道,我國發動滇西百萬民工,修築滇緬公路,為 抗日戰爭 做出了巨大貢獻。
抗日戰爭第4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瘋狂南進,相繼侵占越南、泰國、馬來亞、緬甸等地。1942年4月29日,日軍乘虛以第56師團由棠吉攻占臘戌,以裝甲車為先導,並用 汽車 載運步兵的快速部隊沿滇緬公路挺進,5月進占滇西之龍陵、騰沖、松山,截斷中國西南之國際交通路線,企圖進據昆明。5月3日竄入滇境之畹町,4日進占龍陵,5日上午進至怒江惠通橋西岸,如入無人之境。當日軍由緬甸進占龍陵、騰沖時,雲南全省震驚,形勢危急。當時我雲南工兵總指揮部已令將惠通橋破壞,但敵軍並不停止前進,即於當日由怒江上遊渡過四、五百人,與第11集團軍第36師先頭部隊發生遭遇,經過3日之激戰,敵大部分被殲滅,小部分逃回怒江西岸,乃遏止了敵軍繼續東進的企圖,形成敵我隔江對峙局面。
滇西戰役戰爭經過
1942年春,日軍進犯緬甸。中國政府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應英國政府之請,派遣十萬遠征軍,急馳援緬,重創日軍。四月,戰局逆轉,中國遠征軍壹部西撤印度,壹部輾轉回國。日軍以第五十六師團六個聯隊及第二師團、第十八師團各壹部,進犯西南國門。五月三日,犯畹町。四日,占芒市,陷龍陵,狂炸保山。五日,進犯怒江,妄圖占保山,侵昆明,覬覦重慶。在此危急之際,我惠通橋守軍,毀橋阻敵。第三十六師壹零二八團急馳保山,予敵以迎頭痛擊。十日,日軍占據騰沖。我怒江以西國土,相繼淪陷。
1942年5月起,我軍預2師、36師進入騰北,隨時對敵遊擊,予敵相當打擊。
1942年5月4日,日寇侵入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架,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妄濫炸;5日,日軍前鋒偽裝逼近戰略要地惠通橋,被我守軍有效阻擊;10日日軍侵入邊城騰沖。至此,怒江以西大片田土淪入敵手。中國遠征軍七十壹軍依次天塹在北起栗柴壩、南至三江口的全長250多公裏的怒江東岸設防據守,經多次交鋒,挫敗了日軍東進企圖,遂穩定了戰局,並與之隔江對峙了兩年之久。期間,預備二師及三十六師曾先後渡江入騰,配合民眾展開遊擊戰,並多次重創敵人。
當時,曾壹度成為我國唯壹的陸路國際交通大動脈的滇緬公路被截斷後,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困難重重,風險極大,難有保障。
1942年6月3日,敵軍又集結惠通橋西岸兵力千余人,企圖進犯保山,已有三百余人搶渡至怒江東岸,36師迅速堵擊,將渡江之敵全部消滅,使西岸之敵,不再東渡。敵軍先後兩次渡江進犯,均被我軍奮勇擊退。占據騰沖(騰沖於1942年5月10日被敵軍占領)之敵,雖曾屢次企圖渡江東進,但均為怒江守軍阻擊退回,終未得逞,雲南形勢,稍為安定。
1943年3月,中國駐印軍六萬將士,壹面築路,壹面進攻緬北之敵,亦大獲全勝。
1943年5月以後,36師在怒江西岸騰沖南北地區,乘虛進擊,叠摧強寇,多有斬獲,予敵以沈重打擊。
1943年10月下旬,為重新控制並利用滇緬公路這條戰爭生命線,中國駐印遠征軍6個師和英、印軍聯合發起了對緬北日軍的反攻,初獲戰果。
1944年4月17日,得到了充實和加強的中國遠征軍作出了渡江反攻計劃,衛立煌遂率長官司令部立帳保山馬王屯,調集並指揮第十壹及第十二兩個集團軍16個師***16萬人,分左右兩翼向盤距了騰龍壹線達兩年之久的頑敵發起致命壹擊。
1944年5月11日起,霍揆彰率右翼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繼而又經四十多個晝夜血戰,終於在1944年9月14日光復邊城騰沖。是役,歷大小數百戰,全殲據守騰境各地日軍六千多人。
1944年5月22日起,宋希濂率左翼第十壹集團軍鐵流西進發起了以戰況慘烈而震驚全世界的松山戰役,
1944年夏季,我滇西遠征軍為配合策應駐印軍緬北之攻勢,司令長官衛立煌令:以20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為右翼,率53軍、54軍、預備第2師及36師向騰沖推進;以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為左翼,率第2軍、第6軍、第8軍、第71軍、新28師向龍陵推進。右翼各軍於5月11日強渡怒江,向高黎貢山各要隘背水仰攻,戰鬥9天,進攻部隊在氣候惡劣,地形險峻,日軍據險築壘情況下,鏖戰旬余,迫敵潰逃,死守騰沖。敵軍利用騰沖堅固城墻,構築堡壘,壕道縱橫,憑城固守。我右翼各部隊於8月2日開始圍攻,經我軍40余日之苦戰,至9月14日將頑寇2000余人全部殲滅,收復全城。
1944年6月1日,反攻滇西之11集團軍渡過怒江,向龍陵推進。於6月10日先後攻克臘猛、鎮安及龍陵縣城。嗣後敵由騰沖、芒市集結殘余兵力,進行反撲,而松山為敵據守尚未攻下,後路截斷,補給不繼。6月中旬,左翼各軍放棄龍陵縣城,與敵鏖戰於松山、象達、平戛等地。
滇西戰役戰爭結果
1944年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聚殲守敵三千余人而無壹人漏網的輝煌戰例。接著,該部又沿滇緬路攻擊前進,擴大戰果:11月3日收復龍陵,繼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並抽調騰沖收復後壹部軍力加入龍陵作戰,12月1日克遮放。
1945年1月20日克畹町,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駐印軍攻緬北的部隊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會師。至此滇西淪陷區域,全部收復,滇緬、中印公路勝利打通。至此,歷時8個多月的滇西反攻之役以全勝告捷,總計殲敵2.1萬余人,並收復滇西全部失地。
滇西戰役 歷史 意義
滇西戰役,歷時八個月零十六天,***殲日軍二萬二千六百多人,我軍傷亡六萬四千八百六十余人。滇西反攻,經過8個月的艱苦奮戰,收復了騰沖、龍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緬公路及由印度經緬北進入中國之國際交通路線,使大量載重汽車載運盟國大批物資,晝夜不息地經中印公路源源運入內地,同時由印度沿公路線安設油管,將汽油大量輸入中國。故滇西反攻,是壹次重大的勝利。
滇西抗戰,創全殲日軍之範例,開收復國土之先聲,國人深受鼓舞,盟國為之振奮。滇西人民功不可沒。僅保山地區就出動支前民工二十多萬人,修公路,建機場,築工事,運軍糧、送彈藥、擡擔架,犧牲民工二萬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縣就補充兵員二萬多名,貢獻民工壹千五百四十二萬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出動騾馬壹百壹十九萬多工日,馱牛三十二萬多工日。死亡牛馬五千九百多頭,供應軍糧大米三千五百八十萬公斤,馬料四百四十五萬公斤,豬牛肉二十三萬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資不計其數。
海外僑胞愛國愛鄉,出錢出力,***赴國難。南洋僑領陳嘉庚,組織華僑機工三千多人回國運送抗日軍需,壹千多名機工為國捐軀。保山旅緬僑領梁金山,動員華僑,捐資修建惠通橋,捐獻汽車八十輛,搶運抗戰物資。
壹、滇西戰場是中國抗戰的三大基本戰場之壹
長期以來,抗戰研究中已經形成了壹個思維定勢,即中國抗戰是由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組成的。從 政治 上
駝峰航線
講,這種劃分反映了國***兩黨抗戰分工的情況,也符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抗戰 軍事 格局。但值得註意的是,中國抗戰的軍事格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界,發生了全局性的重大變化,籠統堅持兩個戰場的觀點,已不能反映變化後的新的軍事態勢。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並進功緬甸,在中國西南的滇緬方向制造了壹個新的戰場。中國被迫在已有的敵後和東戰場(即抗戰以來形成的既有戰場)之外,向新的西南戰場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來應對危局,從而形成了敵後戰場、東戰場和西南戰場三個基本的作戰區域,或者說是三個基本的戰略方向。之所以這樣認定,是出於新的西南戰場具有壹個獨立的戰略方向應該具有的所有特征。在空間上,西南戰場與此前已經存在的兩個戰場相互懸隔,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在敵軍構成上,東部兩個戰場抗擊著日軍的中國派遣軍,而西南戰場面對的是日軍南方總軍所屬的緬甸方面軍;在面臨威脅的程度上,由於日軍陳兵怒江,中國大後方面臨著比來自東戰場更為直接和嚴重的威脅,西南方向已經成為中國最感痛苦和威脅最大的方向;在戰略任務區分上,敵後戰場擔負著擾亂日軍戰略後方,抑留和牽制日軍的任務,東戰場承擔著阻止日軍西進,從東正面保護大後方的任務,而西南戰場承擔的是保持和貫通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從西南方向直接拱衛大後方的戰略任務。
有鑒於此,我認為,雖然西南(包括滇西)戰場的形成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為中國抗戰的又壹個基本的戰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後中國抗戰的壹個主要戰場,中國在這個新戰場上的成敗得失已經直接關系到抗戰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國際大動脈的必爭之地
眾所周知,日軍速戰速決的圖謀破 產後 ,即將戰略方針改為持久圍困,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切斷中國的國際通道,構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以便逐步扼殺中國抗戰。為此,日軍從1938年起,先後攻占了廣州、汕頭、海南島,並進軍印度支那,封閉了中國除滇緬公路之外的所有對外通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保持滇緬通道成為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但遺憾的是,1942年5月,日軍終於進占緬甸、陳兵滇西,切斷了對中國抗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南國際大動脈,最終完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由於滇緬公路的喪失,來自北美、經大西洋和印度洋輾轉而來的大量授華物資滯留印度,無法發揮為中國抗戰輸血的作用。為了解決中國抗戰的燃眉之急,盟國只好開通駝峰航線運輸物資。並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毫無疑問,中國抗戰被隔絕,西南國際通道被封閉的狀況必須要打破。正是由於這種戰略上的極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國自滇緬公路被切斷之日起,就重新貫通中國的西南大動脈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中國也才為此進行了最大的戰爭投入,中國兩次組建的遠征軍和最精銳的美械新軍均投放於此,後期中國抗戰資源的使用首先滿足的是這壹戰爭的需要,中國戰略反攻的矛頭也首先指向這裏。凡此種種,都充分說明,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戰場,確為中國抗戰的必爭之地。
三、滇緬反攻是中國正面戰場戰略反攻的開始
中國抗戰有無戰略反攻,是史學界長期爭論的壹個問題。它不僅事關戰略反攻問題本身,而且涉及對中國抗戰的地位作用的認識和評價。滇西抗戰的地位、作用也與此有著直接的關系,如果肯定滇西抗戰存在反攻,而且是影響抗戰全局的戰略性反攻,那麽,滇西抗戰的歷史地位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1943年,亞太對日戰爭出現了有利的形勢。美軍在太平洋上轉入了全面反攻,日軍顧此失彼,節節敗退。為策應太平洋方向對日進攻,位於大陸的中國也在積極部署反攻,並將西南戰場列為反攻的首選地區。之所以如此選擇,壹是要打破日軍的戰略包圍,貫通對外通道並獲取大量的援華物資,為最後階段的對日作戰準備物質力量;二是想借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國大後方面臨的直接威脅,為下壹步騰出手來,集中力量於東戰場的作戰創造條件;三是從當時的態勢看,東戰場日軍派遣軍兵力強大,距離日軍戰略後方較近,容易得到關東軍和日本本土的支援。若中國軍隊在西南戰場的側背威脅未解除之前,貿然把反攻矛頭指向東戰場,失敗的風險極大。而西南戰場位於亞洲大陸戰場的最西端,距離日軍戰略後方十分遙遠。日軍的戰略機動力量難於投入,物資補給等也十分困難,而且該戰場日軍的兵力亦相對有限,還要分別應對印度、緬北、滇西幾個方向。因此,中國軍隊在該戰場反攻的勝算把握較大。
正是基於以上考慮,中國與美英盟國 決定 ,先由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繼而中國遠征軍西出滇西,貫通中印大動脈,隨後與盟軍壹道收復緬甸全境。為此,中國將最精銳的部隊集中用於西南戰場的反攻作戰。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率先由印度進入緬北,次年5月,中國遠征軍橫渡怒江。兩路中國大軍相對攻擊,對盤踞在緬北、滇西的日軍展開猛烈攻擊。至1944年9月,中國的反攻大軍攻克了孟拱、密支那、騰沖、松山等日軍要點,奠定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勝局。此後,兩路大軍東西對進,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龍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南坎等地,並於1945年1月會師中緬邊境的芒友。
在中國戰場首次大規模反攻中,中國***投入21個美械師的兵力(其中駐印軍5個師,遠征軍16個師),連續進攻15個月,挺進2400余公裏,徹底打垮了當面的日軍第33集團軍,全殲了日軍第18、第56師團,消滅了日軍第53師團和第2師團主力及第49師團壹部,將盤踞滇西、緬北兩年多的日軍蕩滌盡凈,贏得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四、滇西、緬北反攻勝利對抗戰全局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軍隊在滇西、緬北的勝利,不僅達成了直接的戰略目的,而且對抗戰全局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首先,滇緬反攻之前,整個中國均處於被日軍圍困的狀態,但經過此壹戰,整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長期封閉的局面被扭轉,大後方的側背威脅被解除,而且國民黨作戰區域兩面受敵的情況也不復存在,原來的必須分兵應對的西南戰場和東南戰場減少了壹個,從而使得中國可以將原用於西南戰場的生力軍移師東向。這種戰線縮短,兵力集中的結果對1945年轉向東戰場的反攻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中國反攻的實力因此而大大加強。據資料,滇緬反攻勝利之前的1943、1944兩年間,經由駝峰空運的援華物資總***只有31.68萬噸。中印公路貫通後,僅7個月就輸入戰略物資50萬噸平均每月7萬余噸。援華物資的大量湧入促進了中國新銳兵團的組建,再加上從西南戰場回國的幾十萬勝利之師,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有了質的飛躍。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中國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計劃,開始將反攻矛頭指向長期被動的東戰場。1945年4月,日軍以5個師團的兵力冒進芷江。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中國軍隊,在得到美械新裝備的補充,以及從西南戰場回國參戰部隊的參與下,從5月上旬開始大舉反攻,全線擊潰了日軍,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大捷。日軍驚呼:中國軍隊已面貌壹新。迫於中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東戰場的日軍中國派遣軍被迫轉入戰略收縮。中國軍隊則乘機展開追擊作戰,連續收復了南寧、柳州、桂林,並進軍中越邊境,切斷了侵華日軍與其南方軍的聯系。
總之,進入1945年,長期沈悶的中國戰場壹變而活躍起來,戰爭主動權開始向中國傾斜,而所有這壹切無不源於西南戰場的勝利。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戰場,猶如 圍棋 盤上的要點,壹步不利全局被動,壹點走活全盤受益。